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农村改革 陈锡文:新农村建设是重大历史使命
陈锡文:新农村建设是重大历史使命
非常高兴能来参加这次名村论坛,特别高兴的是这次会议在安徽省滁州市召开,应该说滁州乃至安徽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安徽滁州召开这样一个名村论坛,来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我觉得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中全会是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会议,这次全会的主线或者说灵魂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这次全会的一条主线。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中央有明确的阐述,大家也正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的就是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经济和社会之间统筹发展、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国内的发展和对外的开放统筹协调。从“五个统筹”的角度来看,城乡统筹被列入首位,可见城乡统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公布之后,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一个亮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不是新的提法,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曾经明确提出过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说那时候的提法和现在五中全会提法有什么区别,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前是把它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来提,而现在是把它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提,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此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实有它的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四中全会上对工农和城乡关系做了深刻的论述,他曾经讲到,纵观世界上一些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都从农业中提取积累,但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又会形成一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所以他把工业化初期从农业中提取积累和工业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归纳为两个趋向,这确实是符合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两个趋向。在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提出,我国从总体上看,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他对全党提出要求,要积极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要更主动地去支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清晰的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方向,我们共和国建立50多年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转折。在这样一个趋向背景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的新含义就是必须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握两个基本点,一个就是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在农村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一定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把这两个力量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才能体现出时代特征,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总书记在四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是一个长远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是它也需要我们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扎扎实实地去解决好社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样才能使得这个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才能把我们的一种愿望变成我们的一种行动。当然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城镇化,要转移劳动力和人口,但也必须看到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再高,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下,农村应该始终会居住着数量庞大的人口,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第一就是现在已经大量进入城镇的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他们将来的前景是什么,是不是他们中间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变成真正的市民,这中间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不排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会陆续地返回农村。因此,中国目前城镇化的过程到底能保持什么样的速度,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我觉得这还要在实践中去探索。我想即使城市化的水平再高,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留在农村生产、生活的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然是惊人的。从这个角度去讲,在转移农村人口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地加强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建设,要保证继续生活在农村的这些人和生活在城镇的人有差不多的生活质量。到那个时候,才能说中国是实现了统筹城乡发展。
在中国进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期考虑,“十一五”规划的城镇化问题是写在区域发展里面,用了一个小标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的理解是我们这几年城镇化快速推进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某些不够健康的方面,因此才提出要健康发展城镇化这样一个概念,应该说盲目地扩大规模、乱占耕地、没有为被征地的农民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制等等,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有许多诸如此类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觉得也就需要认真去研究,一方面城镇化过程怎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一种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城镇化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中国“三农”的全部问题。
[page]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也确确实实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一个很紧迫的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很明确的提出“十一五”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因为十六大明确提出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期,要加快我们自身的发展。到“十一五”期末,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这完全可以做到,但关键就看GDP的构成、GDP的分配能不能真正做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能不能进一步加大“五个统筹”的力度,使得我们农村在经济社会上也离全面小康社会更进一步,这个任务就非常艰难了。这些年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很多城市你几年不去可能就认不出来了,可是农村呢?你8年、10年不去,再去一趟可能面貌仍没有什么大改变。我原来下放在黑龙江,隔30年后我再去那个地方看,坦率地说有些地方还不如我在的那个时候。所以说,要讲小康,讲现代化,你在中国拿出几个城市那一点都不难,北京也好,上海也好,与全世界任何发达地区比它都是一流的城市,问题是农村的变化怎么样,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生活在农村的。从这一角度去看,如果我们真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有加快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努力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真正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到本世纪头二十年末,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全世界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真正实现了。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的过程,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在当前的经济增长中,我们面临着许多过去未曾想到过而现在来势相当急迫的问题,如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贸易磨擦增加等。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多种考验,而其中最大的考验是我们有无能力开拓我们的国内需求,我这里指的是最终消费需求,不是投资需求。农民不增收是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大“软肋”。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从中国城市化的特殊性来看,从抓住本世纪初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性来看,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性来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讲有四大任务:一是建设现代农业,我把它叫做首要任务,因为从整个国家发展的背景来看,我们最基本的经验是,任何事情、任何地区的发展,任何城乡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件事才能做成功。第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离开了这两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能丧失新的含义。《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明年农业税全部取消。这三项改革概括地提出了要在农村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一个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粮食体制的改革问题,简单地放开还不能算是建立起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因为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始终不能大意的,所以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流通体制、完善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机制。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查了一下统计资料,去年金融单位的贷款余额总和超过17万亿,给农业的不到1万亿,而农业的贡献率在GDP中为15.2%,可见农业产业的资金利用率非常高。今年又提出了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总体改革,怎么去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责任,怎么去引导商业金融机构承担起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任务,怎么去规范和引导发展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完善金融机构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抵押制度,并且扩大农村保险的市场,这方面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征地制度改革就是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保障体系。
要加快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的落后,在社会事业方面尤甚,教育、文化、卫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从教育来讲,这次明确提出,今年要对592个县贫困子女免除义务教育费用;明在中西部地区3000多万人中推行这一政策,在“十一五”末之前,对农村子女全部免除义务教育费用。对于农村村貌的整治,脏乱差的改变,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改变脏乱差现象。
五中全会的《建议》也提的非常清楚,要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从这个角度去看,我想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理解成村庄建设,必须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第二条就是必须牢牢把握全会《建议》中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在农民辛勤劳动和政府政策扶持的结合下去进行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必要的,但是各地各级政府都应该自觉主动地去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都应该去努力推动这个过程。要多干雪中送炭的事,少花锦上添花的钱。坚持这两条原则,在群众支持的基础上,把这个事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就一定能把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建成群众满意、群众欢迎、群众能得到实惠的事业。
(本文系作者在全国名村论坛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