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四川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四川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是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四川许多改革的率先起步和取得的重大突破,对全国改革的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不断深化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总体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与成就
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0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四川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改革历程
四川改革起步于1978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领域改革、由探索试验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攻坚破难的光辉历程。以推进改革的内容划分,四川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启动和试验探索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改革从农村开始突破,逐步向城市推进。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改革率先展开,创立并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党政分开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权和村组基层组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展开了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以实行包干财政上交、粮食征购和主要农副产品收购的“三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县级综合体制改革,以市领导县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体制改革等试点探索。这一阶段四川的多项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头,为改革的全面展开积累了经验。
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三大精神,按照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突破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以城市改革为重点,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这一阶段,在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围绕建立宏观间接管理体制,逐步推进计划、价格、财税、金融等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在城乡各个领域和众多环节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阶段(1992—2002年)。这一阶段,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精神,按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全面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环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进和完善省级经济调控,深化财政、税收、计划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推进以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这一阶段,在许多领域和众多环节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第四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2002年—现在)。这一阶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加快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这一阶段的特征和主要内容是: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了突出位置,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取得新进展;调整所有制结构、健全市场体系、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改善;深入推进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价格、外贸、就业、社保等各项配套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这一阶段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了新进展,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取得了新突破,改革进入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
(二)改革亮点
回顾四川30年改革历程,率先启动和率先突破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率先在全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人民公社体制。1978年1月,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把“包”用于农业生产,创造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金鱼公社实行的“包产到户”改革,比1978年12月安徽省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大包干”还早11个月。随后改革试点扩大到邛崃县、新都县。1980年,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彻底废除“政社合一”体制,随后在新都县、邛崃县进行了同样的改革试点。广汉、新都、邛崃的改革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地纷纷前往考察学习,为全国农村改革起了示范作用,也为制定农村改革政策提供了经验。
第二,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从1978年开始,我省在国有工业系统选择了川棉一厂等6户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1979年扩大到100户。在商业系统,选择了成都人民商场等3户企业进行扩权试点,1979年扩大到40户。企业扩权改革促进了企业机制的转换,调动了企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到1984年企业扩权改革推广到全省工业企业。1986年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在自贡长征机床厂等20户企业率先进行,1993年川盐化、乐山电力等首批川股在交易所上市,推动了四川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到1995年国家证监会认定“历史遗留问题”时,四川历史遗留问题股份公司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四川率先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既为企业发展壮大开辟了融资渠道,同时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推进了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第三,率先在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1992年,宜宾县在全县三分之二国有企业亏损的困境下,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国家转让产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负债持股经营”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出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成功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宜宾模式”,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宜宾经验扩大到射洪、金堂两县试点,形成了“射洪模式”和“金堂模式”。宜宾、射洪、金堂三县的改革,促进了县属企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四,率先进行“两个转变”改革探索。1996年,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部署和要求,我省在绵阳市进行了加速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改革试点。按照“思想大解放、资产大重组、机制大转换、结构大调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思路,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在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积极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军工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98年,“两个转变”改革试点在成都、绵阳、宜宾等八个重点城市推广。
第五,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2003年以来,成都市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社会领域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具有鲜明特点的发展改革模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成都市改革探索,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2007年6月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page](三)改革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重点突破推进的改革方略,紧紧围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稳步推进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基本建立,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实质性突破,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方面,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活力增强。2007年,在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为34.9%;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为4.5%。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个数和资产总额所占比重分别由1998年的39%和51.7%下降到2007年的5.5%和20%。2000年以来,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数虽然减少29.5%,但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却增长1倍,利润总额增长2.4倍,资产总额增长37.7%。另一方,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政策鼓励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省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大发展,在国民经济比重上升,实力增强,贡献增大。截至2007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户数达到194.3万户,注册资金283.9亿元;私营企业有24.6万户,注册资金达到2629亿元。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273.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0.2%,比1997提高了22.9百分点。
——完善、巩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形成了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1978年秋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把“包”字运用到农业生产,创造了“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经验,改革从此起步。1979年秋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破除了“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到1982年,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省全面推行,逐步完善为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经过30年的不断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巩固完善,已成为全省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与此同时,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营,实施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80.0:15.6:4.4调整为27.9:39.0:33.1,单一的农业经营为多种经营、多业协调发展取代,单纯集体所有和经营也为多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取代,传统农业逐步向市场化、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经济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实施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全省发放粮食、良种和农机具三项补贴52.9亿元。不断加大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6.7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
——创新支持农民离土进城务工政策,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多元化流动就业。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率先在全国实施鼓励和支持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政策,解除农民单一从事农业的禁锢,调动了农民离土离乡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上世纪80年后期和90年代初,已号称百万“川军”在滇黔,1992年全省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就达1100多万,其中在省外的川籍农民工就有500多万,成为全国“民工潮”的主要源头。到本世纪初,农民离土务工经商已成为重要的劳务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到200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已超过200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7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6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转移输出区域分布是,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占34.7%,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占2.1%,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占16%,省内转移的占47.2%。从就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占3%,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57% 。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一方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推动了农村多元就业格局的形成,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92年以来,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从试点到整体推进,经过股份制试点、县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资本市场化运作和组建企业集团等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目前,全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8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改制,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逐渐形成。国有企业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优化资本结构和资产重组等改革措施,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到2007年底全省已组建大企业集团177户,有所属公司、企业1285户。企业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目前全省有上市股份公司68家,其中发行H股5家,发行A股64家。2007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304.5亿元。
——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商品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体制机制已经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市场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商品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产品所占比重已达到90%以上。农村新型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试点面已达70%以上。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改革等措施,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2001年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到2007年底,共清理出行政审批项目2955项,先后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604项,占清理项目的54.28%。2007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推行了行政事项并联审批。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管理新体制初步形成。到2007年,90%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了核准制和备案制,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代建制”试点。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近年来,财政投入向教育、三农、卫生、文化、社保、就业、环保等倾斜,确保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支出的需要。2007年全省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291.73亿元,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实现28.41亿元,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实现268.28亿元,对医疗卫生支出实现97.2亿元,对环境保护支出实现68.96亿元。各项公共事业支出已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8%。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养老保险方面,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方面,建立了面向城镇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建立起了基本医疗保障、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农民工养老保障、工伤、医疗保险试点已在成都、绵阳等城市展开。到2007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917.2万人、4188.1万人、814.1万人、397.3万人和323.3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98.0万人和98.9万人。
——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08年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区域学生全免费。高等教育通过实施整活资源、多种形式办学、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招生政策、规范办学行为等,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通过高校产业改革已有10所高校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61所省内高校实行了学分制。职业教育多种办学形式的机制基本建立。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全省各类民办学校及机构已达1.7万个。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面实施人事、分配、社保“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推进,已组建的6大文化产业集团总资产过百亿元。2007年5月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绝对控股的文轩股份公司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国内图书发行及零售企业。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74个,覆盖1000万城区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受益人群不断扩大,试点面达到80%,覆盖农业人口5892万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统一招标挂网采购制度不断完善。
[page]二、对外开放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省克服地处内陆、不沿海、不沿边等困难,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开放实效为重点,推行外事、外贸、外经、外资、国际旅游有机结合的大经贸战略,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历程
四川省对内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1978年一1992年)。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基本特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解放思想和克服“盆地意识”的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开启“天府之国”开放之门,四川对外开放开始起步,省际之间区域合作迅速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外开放主要内容是:以发展自营直接出口为突破口,扩大对外贸易;以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为重点,发展对外经济;以发展“三来一补”为起点,开展对外招商引资;以缔结友好关系为纽带,推动对外合作与交流。到八十年代后期,四川横向经济联合协作发展迅速,省际间、省内地区间的联合协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五省六方”合作、大西南经济协作、民间传统节庆等平台,扩大了经济合作与交流,先后参与国内各类区域合作组织29个,成立经济联合体4000多个,各类协作项目9000多个。通过广泛协作,引进了一大批资金、技术、人才、物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全面展开阶段(]992年一1999年)。这一阶段对外开放主要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开明促开放,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方针,改善开放条件,拓展开放领域,扩大开放区域,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开放实效,四川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四川对外开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确立了“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推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战略,改善了投资的软硬环境。把招商引资与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四川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对外开放领域迅速扩大,对外开放区域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日益扩大。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阶段(]999年一现在)。这一阶段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对外开放由局部政策性开放为主转向全方位体制性开放为主,四川开始以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的战略思维建设“开放四川”。结合四川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和“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充分对外开放合作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对外开放的意见》。创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2004年四川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入了我国目前最大的跨行政区区域合作组织,2005年7月在成都举办了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交流活动。这期间,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增长15.4倍,外贸、外商投资、外经、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长4.6、2.8、2.5和2.3倍。爱立信、阿尔卡特、摩托罗拉、微软、中兴通讯、联想、腾讯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加大在川投资力度,在四川建立生产基地或设立经营机构。这一阶段,是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开放理念全面提升,开放路径更加明晰,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二)对内对外开放成就
四川对外开放的30年,是思想不断解放、理念不断更新的30年,是对外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30年,是由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发展的30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积极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的30年。30年来,四川的对内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外合作交流日益扩大。目前,四川与20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7个国家在川设立领事机构,国(境)外机构驻四川办事处达500多个。与12个国家、14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友好关系,与23个国家建立了51对友好城市,与国外缔结了许多友好企业和友好学校,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宗教等领域与国外同行进行了互访、讲学、研修、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实现对外贸易总额143.85亿美元,居西部地区第一位;拥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达2500多家,是10年前的10倍;进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已有48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17家。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集体、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达到43.2%,国有企业出口占31.7%;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达到61.5%,农产品出口仅占6.5%。贸易方式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36.5亿美元,占25.3%;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4.02亿美元,占9.7%。初步形成了由各级各类专业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四川在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机构。
——对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合同金额达280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63.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0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53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5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88.3亿美元。四川利用外资居中西部地区首位。截至2007年,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271户,实际利用外资163.9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1.66亿美元,居西部地区第一位;2007年实际到位外商投资20.1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9亿美元。135家世界500强企业、9家外资银行机构、12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川落户。一批国际著名的大公司、大财团来四川落户,美国摩托罗拉、可口可乐、德国西门子、日本丰田、挪威斯堪纳、韩国大宇、泰国正大、香港长江实业等跨国公司都已在川开设企业。招商引资已成为我省参与国际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最有力、最直接的抓手,成为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目前四川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技术合作。2007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新签合同额49.67亿美元,居全国第3位;完成营业额达到12.14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全省新签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4个,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11个;实现外派劳务2.63万人次,是改革初期的3倍多。外派劳务管理逐步规范,出台全国首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地方政府规章。外派劳务结构趋于优化,机械制造、医疗护理、电子装配、农牧养殖等技能性外派人员成为主流队伍。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展,2007年全省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5家、累计达到108家。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资源开发成为四川对外投资合作热点,2007年已超过新批项目数的50%。境外并购、股权置换等对外投资新方式开始起步,长虹通过收购荷兰公司、间接控股韩国公司取得PDP核心技术。基本形成了一业(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新格局。
——开发区、开放城市蓬勃发展。四川已建立了以成都、绵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各类开发区43个,对外开放城市50多个。全省开发区包括基础设施在内总投资121.4亿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共建成投产项目1870个,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43个开发区实现税利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12%。开发区已成为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发展的新区和新经济增长点。
——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四川与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和西部地区省市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广泛深入地参与西南六省七方、长江沿江省市、沿岸城市及西北地区等不同范围、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共同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好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的交通、通信、能源、旅游、市场等大中型骨干项目,初步形成覆盖西南地区、长江沿江地区,辐射全国的交通、通信、旅游、市场网络。同时引进了大量建设资金,2007年全省引进省外资金达到1973亿元,是10年前的53倍。国内500强企业已有171家在川落户。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在四川开设了分支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保险类金融机构数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外贸、外汇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调整了外贸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贸、工(农)一体的外贸企业集团,确定了一批外贸企业进行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试点,不断扩大外贸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外贸体制改革沿着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建制的方向发展。
[page]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推进,在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四川国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以来,我省GDP年均增长9.97%,2007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3亿元,成为西部地区首个跨入万亿元俱乐部的省份,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9位。人均GDP增长49.2倍,2007年底达到12893元。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94年的99.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50.3亿元,增长近8.6倍。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4.5:35.5:20调整为2007年的19.9:43.8:36.3。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2007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448.4万吨,是1978年的1.45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200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092.6万吨,是1978年的14倍。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68.6亿元,是1978年的6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36.8%,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217.3亿元。攀钢、东电、二重、泸天化、长虹、五粮液等一批龙头企业对产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攀西钒钛产业集群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1%,2007年完成投资5842亿元。“蜀道难”的情形明显改善,成渝、成绵、成雅等高速公路、九黄等机场、达成等铁路相继建成,已形成 12条出川路线,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939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020公里,干线全部实现电气化;内河航道达到1.2万公里,民用航空机场达到10个。能源瓶颈不断缓解,二滩水电站、金堂电厂、江油电厂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天然气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3130万千瓦,2007年四川盆地(含重庆境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72亿方。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大桥水库、紫坪铺水利枢纽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8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推进,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0万公顷。农村用电量由1978年的7.7亿度增加到2007年的123.3亿度。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省已有超大城市1个,特大城市4个,中小城市27个,小城镇1865个,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6%。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47.3%,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9%、97.1%,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49.2%和75.8%;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632万亩、退牧还草6550万亩,自然保护区达到166个,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1.3%,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初见成效。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川”战略深入推进,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已成为高新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汇集中心。基础教育全面加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4%。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98万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等院校达到76所,其中5所列入全国“211工程”建设。文化事业迅速发展,2007年末全省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1个,文化馆202个,公共图书馆149个,博物馆60个。卫生事业取得明显进展,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卫生机构达到24318个,床位21.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7个,妇幼保健机构202个,乡镇卫生院4989个。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省共建成全民健身路径2145条。
(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8%,2007年达到11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达到3547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9.2%降到2007年的41.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3.6%降到2007年的52.3%。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末城乡就业人员达473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7.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4.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0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达到154个,农村人口参合率88.3%,174.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222.9万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低保。
四、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四川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生产力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农村改革初期,我省率先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构了农村微观经济基础,通过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分配机制调整,实行“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短缺状况很快得到扭转,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改革方面,我们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股份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等,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二)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改革初期,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发展农产品集市贸易,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直接经验都是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进而后来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开放各类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行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实行土地、矿产等基础性资源“招拍挂”等,都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的经验和做法。
(三)始终把改革与发展密切结合。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我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以改革求发展,特别重视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始终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来检验改革的总体战略与具体方针的成败得失,并根据这种标准不断对改革措施与政策进行调整。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上新台阶,作为制定改革政策、出台改革措施的最根本的依据。我省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以改革求突破,以改革求发展的过程。
(四)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不仅如此,改革的推进始终注重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改革措施选择与调整的基准与标尺。
(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实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我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既有破除旧体制的复杂性,又有承受力较弱的特殊性。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与此同时,为了使一些改革措施能顺利推出,我们抓住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重点突破,以此来带动全面的改革。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方式,既使改革保持了必要的力度、速度和连续性,又使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承受能力,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的发生。
(六)始终坚持把充分对外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策略。30年来,四川经济高速发展进程,就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改革开放,四川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四川要有更大的发展,要赶上全国迅速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更加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始终把开放作为我省的基本省策,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把开放摆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更加深入的开放合作,抢占更多的发展先机,整合更多的发展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优势相对突出的经济高地。
[page]五、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当前,四川经济社会进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攻坚破难的新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部署,围绕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为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着力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一)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着力推进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分类梯次试点,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机制以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进程。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与新农村建设、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和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紧密结合,加快建立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要素市场体系。
(三)围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调整,坚持存量调整与引进增量相结合,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信贷担保、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围绕创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在创新产业型科技体制上取得新突破。深化各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构建“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产业型科技新体制,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机制。深化绵阳科技城体制创新,促进军民技术结合和产业融合。
(五)围绕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让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信贷资金投入我省现代化建设。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全面启动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六)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实现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责任,突出社会事业的公益属性,深化社会领域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二是加快建设“大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居民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失地无业农民、农民工的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和跨区域可接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立政府负全责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科技、文化体制改革。
(七)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职责,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是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省级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健全完善并联审批制度。三是推进行政执法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八)围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线,抓好重大外资项目,加快加工贸易产业承接,推进利用外资创新发展。以增强外贸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进口和服务贸易,推进对外贸易优化发展。以提高跨国经营水平为目标,稳步发展外派劳务,做强对外承包工程,积极引导境外投资,做强对外承包工程“川军”品牌,推进外经合作突破发展。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