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文化体制文化总论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资讯辑录——柳斌杰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资讯辑录——柳斌杰

柳斌杰:按照四种思路设计改革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对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统一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在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文件中,把新闻出版单位按照两种性质分开,即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的企业单位。性质决定了体制,体制又决定了机制,这样就理清了思路。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要有这种紧迫感。二是改革的关键在于体制创新。在体制上要打破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体制,要有新的突破。要抓住重点,在实践中,用足用好现在的政策。新企业要轻装上阵。三是要从讲政冶、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配套政策。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地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21家改革试点单位,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和合理要求下,推进体制改革向前发展。全面把握配套政策的基本精神,从四个方面把握、使用好政策:一要尽快进入市场,担当起新型市场主体的责任;二要寻求发展,只要有发展,就会得到支持。我们要通过改革寻找发展的动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上,脱离这一点就会走弯路;三要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好政策,关怀好每一个人。四要联系实际做好工作。

柳斌杰强调指出,在体制改革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分清性质,理清思路。二是重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三是重视非公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引导和利用。四是建立健全产权制度。五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六是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按照清产核资的要求,对国有资产高度负责。七是要把繁荣、规范市场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繁荣市场促进发展。八是相应的行政管理改革要跟上,以确保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柳斌杰在日前发表的《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出版物大市场而奋斗》一文中指出,十六大报告确定了文化单位的两种性质,把文化分成公益性的事业和经营性的产业。性质决定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是政府投资,为公共服务。目前,在新闻出版领域属于这一块的,有政府资助的党和国家的重要媒体、政策性出版社,也就是党报、党刊和一些政治性很强的出版社。

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主要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目前可以作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包括专业性的出版社,非新闻性、非理论性的报纸、刊物,如科技、证券这样一些专业性的报刊,也包括了印刷业、发行业、复制业。这一类要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转变体制机制,规范经营主体,走市场的路子,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既有事业性、公益性,也有经营性的单位,在事业性、公益性占主导地位的单位建立事业性集团,可以把经营性资产划转在一起改制为企业,即转为事业集团控股的企业子公司。实行企事分开,用企业经营的实力支持事业的更好发展。

事业性和经营性兼有而经营性占主导地位的,可以组建为企业集团,而企业里的某些事业性很强的单位可以保留事业的性质,在政府支持下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

我们大体上按这四种思路设计改革。相应地设计各个类型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提出各类型配套的实施政策。目前,中央已经批准了9个省市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新闻出版总署很快就要把这个试点办法发到试点省市和试点单位,通过试点,进一步制定整体上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的方案,预计2004年试点结束后就全面铺开新闻出版业的改革。目前只是在9个省市21个试点单位进行试点。这21个试点单位中有8个报业集团和报社、7个出版集团和出版社、6个发行集团。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