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第二十九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第二十九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对台工作,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确立。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有个形成过程,其标志是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的正式会谈。这是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首次举行会谈。会谈后,双方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这次会谈为标志,中央对台的大政方针开始步入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

在这次会谈中,胡锦涛指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对两岸同胞有利,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我们两党应该为此作出积极努力。”《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99页。“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也指出:“目前两岸关系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两岸不应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而应步入合作的良性循环,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人民日报》2005年4月30日。。“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仅奠定了国共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党向两岸同胞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年后的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前来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各界人士时明确指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民日报》2006年4月17日。。为此,他还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同上。

2006年10月8日,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从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实际出发,从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出发,和平发展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此后,和平发展便成为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主题,并载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提出的原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海局势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

2000年5月,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开始在台湾执政,其“台独”路线也逐渐从理论转向实践。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在第29届世界台湾同乡联谊年会致词时公然表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2003年年初开始,陈水扁在各种场合不断声称“公投立法”是民进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理想”,为“台独公投”制造舆论基础,直接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提出了挑战,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面对严峻复杂的台湾局势,党中央及时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对“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行径提出严正警告,并推动全国人大制定《反分裂国家法》。2004年5月17日,陈水扁发表第二个任期就职演说前夕,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发表声明指出: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是,如果台湾当权者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人民日报》2004年5月17日。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我们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将对台的大政方针系统地归纳为四点: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人民日报》2005年3月5日。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台海局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中央认识到:短期内谋求达成两岸统一的目标并不现实。在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中央将和平发展确立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即在谈统一陷入僵局的情形下,搁置争议,先行谋求共同发展,在发展中为最终实现和平统一逐步创造必要条件。这是面对台海局势新变化采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党中央破解难题、奋力推动两岸关系前进的政治智慧和务实思路。

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具体来说,将和平发展确立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一是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是主旋律,发展是硬道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二是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不可避免,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走向期待的是开启交流合作,而非开展新的对抗。

三是有利于缓和两岸关系,使两岸同胞在交流合作中融洽感情,两岸当局在交流合作中积累互信、解决争议。和平发展相对于和平统一,较易取得台湾民众的认同,形成共识,打破在统一问题上的僵局。两岸和平发展可以让台湾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加入到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阵营中。同时,两岸和平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可以使双方加深了解、增进互信。两岸由于长期的隔绝,短期内消除误会和疑虑并不现实,通过两岸充分沟通,交换意见,就是以建设性的态度面向未来。再次,两岸和平发展,可以使台湾当局和民众平心静气地认真思索两岸关系向何处去、台湾的归属向何处去等问题。

四是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发展是两岸的共同任务,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企盼。大陆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在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历经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一度陷入低迷不振,正在谋求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其经济无法脱离与大陆的联系,无法超脱东亚地区。自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大陆已然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积极深化同大陆的经贸关系,推进两岸人员、投资往来,通过两岸的连结突破台湾参与区域合作的瓶颈,已经成为振兴台湾经济的必由之路。然而,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政策使台湾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已经给台湾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引起台湾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台湾同胞追求两岸和平、渴望社会稳定、谋求经济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总的来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更为强劲的动力、更为有利的条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人民日报》2008年3月5日。。大陆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也加大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决定性与对台政策的灵活性,“从根本上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人民日报》2009年12月31日。

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发展、完善。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布后,大陆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两岸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当时台湾地区尚由以陈水扁为代表的民进党当局执政,虽然国共两党共同努力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却很难在两岸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一局面直到2008年才得以改变。

[page]

2008年3月,以马英九代表的中国国民党取得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的胜利,结束了长达八年的秉持“台独”理念的民进党执政阶段,两岸关系发展迎来新契机。在此背景下,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适时地向来访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人民日报》2008年4月30日。的十六字箴言,就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对于什么是“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在2008年5月28日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会谈时作了详细阐释:“首先要建立互信,这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双方建立互信的根本基础。只要在这个核心问题上立场一致,其他事情都好商量。其次要搁置争议。必须看到,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还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面对,妥善处理。搁置争议需要政治智慧。希望双方都能够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把握好这一点。有了互信,再加上搁置争议,双方就能够求同存异,也就能够通过交流和协商不断累积共识、共创双赢”《人民日报》2008年5月29日。。这次会晤,也是1949年之后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以台湾地区“执政党”领导人身份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举行的会晤。半个月后,中断了九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协商得以正式恢复,成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隆重举行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这篇讲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讲话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讲话首次明确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军事安全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40-847页。

“六点意见”提出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和改善势头强劲,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各界交往进一步扩大,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两岸交往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成果,一是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二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实施,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合作步入机制化。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向前推进的正确选择,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是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正确方向。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在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会谈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明确了具体思路,他指出:两岸协商总体上还是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人民日报》2009年5月27日。2010年7月12日,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则在此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同化异”《人民日报》2010年7月13日。的更高要求。

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对“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新发展。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台方针政策上有了新的发展,赋予了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和平统一的新进程。

台湾问题自1949年形成以来,我们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从即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炮击。随后的1月30日,邓小平在访美期间向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人民日报》1979年2月1日。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由1949年以来的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调整为“和平统一”。以《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为标志,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中央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确立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江泽民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体现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积极和务实,体现了分阶段实现和平统一的重大认识和政策。这一重要思想决不是要无限期地拖延和平统一进程,而是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还有许多重大障碍的形势下,通过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逐步消除隔阂、推进交流、凝聚共识、聚集推动祖国统一的民间力量,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一贯主张,因此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指导方针。近些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五、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复杂过程。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势必要经过一个充满挑战而复杂的过程。

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准备阶段,和平统一是和平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和平发展扩大交往范围,拓宽交流领域,创新交流形式,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逐步积累走向和平统一的基础。显然,这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撮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由此看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艰辛过程。

回顾“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确立三十多年以来的历程,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实现两岸的“三通”为例,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到真正全面实现,整整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仅其中的两岸直航也经过了节日包机、周末包机、平日包机最后才开通定期航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先易”的经济问题尚且如此,更何况解决“后难”的政治问题。

实现和平统一,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台湾民众中形成和平统一的广泛共识。这也是个艰难的过程。台湾目前的主流民意经过李登辉十二年执政、陈水扁八年执政的恶意引导,需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才能逐步消除台湾民众对祖国统一的误解与疑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把争取台湾人民的工作作为对台工作的重心。胡锦涛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体察他们的意愿,了解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腔热情为台湾同胞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一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47页。。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群众工作,需要更多的同胞情谊、政治智慧和工作耐心,还要靠大量具体实际的政策举措才能取信于民。这就要求我们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要有清醒的认识。随着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两岸终将触及政治领域的敏感问题,双方无法回避的分歧必然逐步凸现出来。但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发展两岸关系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