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终于提出"两个凡是"

终于提出"两个凡是"

  面对接踵而来的新难题,在华国锋看来,已经到了必须强调自己的政治原则的时候了。华国锋的政治原则的核心,便是"两个凡是"。

  如前所述,1976年11月30日,吴德在四届人大第三次常委会上讲话中,曾这样说:"凡是毛主席指示的,毛主席肯定的,我们要努力去做,努力做好。"虽然吴德只说了一个"凡是",其实也就是"两个凡是"的意思。

  1977年1月21日,华国锋在写作班子为他起草的一份讲话提纲和草稿中,明明白白地写上了这么一段口气极硬的话: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维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行,都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容忍。

  这段话就是"两个凡是"的最初表述。

  细细追究,"两个凡是"可以说是"文革"的产物。在"文革"中,把毛泽东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林彪鼓吹毛泽东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的话被称之为"最高指示",其实也就是"两个凡是"。

  也正因为这样,"文革"中最流行的口号便是"谁反对毛主席就打倒谁"。这句口号所体现的含义,同样也就是"两个凡是"。

  在"文革"中,在中共中央解决一个省的领导人问题时,汪东兴便曾说:"凡是经过毛主席指示的文件,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不能动。"

  在毛泽东逝世之后至粉碎"四人帮"之前,华国锋强调"照过去方针办",就已经包含了"两个凡是"的意思。因为"照过去方针办",也就是照毛泽东的方针办--其中当然主要就是照毛泽东晚年"左"的方针办。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强调"凡是毛主席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要批评"。正是在这一个"凡是"的基础上,后来发展成"两个凡是"。

  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重要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第一次公开地、明确地提出了"两个凡是"。

  所谓"学好文件",是指学习"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华主席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这两个重要文件"。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原本是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稿在1975年由邓小平主持、胡乔木整理定稿,并于1975年7月13日报送毛泽东审阅。邓小平以为,毛泽东的这篇讲话稿对于整顿"文革"中被搞乱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有指导意义,本准备在当时予以公开发表。毛泽东阅后批示:

  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

  1976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83岁诞辰之际,此文由华国锋批示公开发表。

  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是在1976年12月10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在大会上作了《彻底批判"四人帮",掀起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新高潮》的讲话,提出要坚决完成中央关于在1980年把全国1/3以上的县建成大寨县的战斗任务。12月25日,华国锋在大会上讲话,强调王、张、江、姚是一伙"极右派",他们那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是一条极右路线。华国锋号召,要深入揭批"四人帮",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实现安定团结。

  社论提出要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指出:

  毛主席说过:"有句古话,'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我们党和"四人帮"的矛盾。深入揭批"四人帮",这就是当前的主题,就是当前的纲。

  紧紧抓住这个纲,斗争的大方向就掌握牢了,各项工作就有统率了。"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点,各级党委一定要在思想上非常明确。不光领导者要明确,还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都明确。

  社论高度赞扬了毛泽东: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我们奋战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十次重大的党内路线斗争。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毛主席的旗帜,就是胜利的旗帜。毛主席在世的时候,我们团结战斗在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下。现在,毛主席逝世了,我们更要高举起和坚决捍卫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这是我们8亿人民、3000多万党员的神圣职责,是我们继续团结战斗的政治基础,是我们进一步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社论高度赞扬毛泽东,其实是为下面这两句话作铺垫: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两句话,也就是著名的"两个凡是"。这两句话,是华国锋执政方针的最高度的概括。这两句话也表明,虽然毛泽东逝世了,华国锋成为不是毛泽东的"毛泽东",他坚决维护毛泽东的一切决策,内中主要是维护毛泽东晚年的"左"的错误。

  全国各报都转载中央两报一刊这篇社论。一时间,这篇社论成为中国亿万人民的学习文件。

  这篇社论是以中央两报一刊名义发表的,令人奇怪的是,中央两报一刊却没有一个人参加这篇社论的起草,甚至事先不知道!

  据《人民日报》当时的副总编辑李庄告诉笔者,他在1977年2月6日接到通知到"中共中央宣传口"开会。"中共中央宣传口"在北京钓鱼台召集这次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是中央新闻单位的负责人。

  李庄记得,到了那里,耿飚宣布:"中央决定发表一篇社论,以两报一刊署名。今晚广播,明天见报。"接着,耿飚说:"我现在读一遍。"

  这就是说,社论是由"中央"事先写好的,只是借用两报一刊的名义发表罢了,所以要当着两报一刊的负责人的面念一遍,打个招呼。

  李庄是作为《人民日报》负责人出席会议的。

  代表《解放军报》的是"副口长"华楠,此时他兼任《解放军报》总编辑。另外,还有一位《解放军报》副社长出席会议。

  代表《红旗》杂志的是王殊。他是"副口长",同时又是《红旗》杂志总编辑。

  耿飚所念的,就是这篇《学好文件抓住纲》。

  念完之后,由于这篇社论来自"中央",作为在场的两报一刊的负责人李庄、华楠、王殊还能说什么呢?

  其实,就连耿飚也只能照本宣科而已。据云,耿飚曾对人说:"发表这篇文章,等于'四人帮'没有粉碎。如果照这篇文章的两个'凡是'干,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尽管耿飚不同意这篇社论的观点,但是他作为"中共中央宣传口"的负责人,只能照本宣科,奉命执行。

  据王殊告诉笔者,当时他刚从国外回来不久,对于国内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不太了解,所以他当时并没有看出社论有多大问题。

  据李庄回忆,会议只开了十来分钟就散会了。这十来分钟,也就是耿飚把社论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大家无言而散。

  出了会议室,《解放军报》副社长问李庄:"这篇两报一刊社论,你们是哪位同志执笔的?"

  李庄答道:"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你们呢?"

  那位副社长只好苦笑道:"如此说来,是上边交发的,这次又'贪天之功'了。"

  "上边",又是谁写这篇社论的呢?

  2月4日--也就是在"中共中央宣传口"会议之前两天,主管宣传的汪东兴在社论的清样上写下一段这样的批示:"这篇文章,经过李鑫同志和理论学习组同志多次修改,我看可以用。"

  这篇文章,是由"中共中央宣传口"的"副口长"李鑫所领导的中央理论学习组在北京玉泉山事先起草的。

  这篇文章经华国锋亲自审定,终于在1977年2月8日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的名义发表了。

  从此,"两个凡是"成了华国锋施政的核心理论。

  其实,"两个凡是"的真正始作俑者,当推林彪。笔者查阅了"文革"前夕--1965年12月30日至1966年1月18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政治报告。报告引用了林彪的一系列"名言":

  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

  毛主席的书,是我们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

  (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报告指出:

  凡是毛主席指示的,就要坚决拥护,坚决照办,上刀山下火海也要保证完成。凡是违背毛主席指示的,就要坚决抵制,坚决反对。

  所以,"两个凡是"的"首创权",不是属于华国锋,而是属于林彪。

  所以,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实际上是林彪的"两个凡是"的翻版。

  《人民日报》当时的总编辑胡绩伟回忆说,《人民日报》奉命发表《学好文件抓住纲》,"这不是盲目服从,而是睁着眼睛、违心地服从"。

  中央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是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舆论准备;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又是为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准备;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则是为中共十一大作准备。

  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实际是要把"两个凡是"作为中共十一大的政治路线。

  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发表之后,众多读者来信来电,对"两个凡是"提出质疑,提出尖锐的批评。

  《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说:"这篇社论使党中央在人民中失而复得的威信,又一落千丈了!"

  自从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两个凡是"之后,中国围绕"两个凡是",展开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