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安乐寨“小秀才”的成长历程
安乐寨“小秀才”的成长历程
王梦奎很多年前就被外界称为中共第二代笔杆子,他不但政经理论文章老练出色,而且还是一位有个性的诗人和散文家,因此,也有人称他为文章家。据称在他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时,为指导机关青年写作,曾精选了毛泽东、鲁迅、胡绳和孙犁等谈写作的文章,辑成《怎样写文章》一书,深受机关干部的欢迎。
作为经济理论笔杆子的王梦奎,他的笔力是从小练就的。
1938年4月,王梦奎出生在河南温县的一个叫安乐寨的贫寒之家。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祥地,三国著名军事家司马懿的故里。那里盛产的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怀药”享誉中外。
在王梦奎儿时的记忆里,故乡安乐寨并不安乐,有的只是战乱、灾荒、疾病和饥饿。王梦奎的家境不好,常常是有了上顿而无下顿。他5岁时,家乡闹蝗灾,地里颗粒无收,全家人只好靠树皮草根充饥。村里很多人饿死了,而王梦奎幸运地活了下来。
1945年抗战胜利时,王梦奎开始读小学。由于随母亲住在外婆家,他从小就接触到具有很深文化素养的堂外祖父。堂外祖父是当地有名的乡贤,喜欢读书、作诗和写春联,一条街的春联大多出自他的手。王梦奎对堂外祖父很是敬重,堂外祖父写春联时,他总是在旁边打下手,帮助研墨和铺纸。慢慢地,他耳濡目染,日有长进,被称为安乐寨的小秀才。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王梦奎正读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堂外祖父在家写出上联“松竹梅岁寒三友”后却想不出下联来,正发愁时,王梦奎却脱口而出:“中苏朝永久一心”。老人一听小梦奎对得如此工整,激动地把他搂在怀里。
后来,王梦奎因受堂外祖父的影响,读书兴趣越来越浓,但在乡下找书读并不容易,他只能见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堂外祖父家的书几乎被他全部读完。书瘾上来了,他就到庙会上的书摊上读,人称“读书王”。“读书王”在学校里也有些名气,老师让他管理学校图书馆,尽管书并不多,但足以满足一个小学生的求知欲了。
那时王梦奎并没想到将来会成为一位经济学家,他的愿望是当个作家,可以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快乐。带着这样的梦想,王梦奎笔耕不辍,很小的年纪已经有诗歌和散文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
1951年,王梦奎小学毕业,因家境困难,父母亲都希望他报考一所银行学校。因为银行学校管饭吃,可以缓解家庭经济拮据,毕业后还能有个铁饭碗,挣钱也不少。可是王梦奎却没有听从家长的旨意,一是他年纪太小,二是他当时真不知银行到底是干什么的。于是当他前往报考时,半途又返回了。第二年,14岁的王梦奎考入了邻县的沁阳师范初中。当时,附近几个县只有沁阳师范寒假招生,而且只招一个初中班,由于考生多,录取少,因此王梦奎得知自己被录取后格外开心。
学校生活是艰苦的,尽管当时已经进行土地改革,可是农村经济仍然非常困难。王梦奎跟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一样,缺吃少穿。有一次,母亲为了给他准备书费,到多家筹借,结果才借到两块钱。王梦奎班上的同学来自邻近各个县,有的步行百余里,背着铺盖卷来到学校。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大家学习上勤奋,生活上彼此照顾,颇有革命一家亲的情谊。
王梦奎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当时他在沁阳初中的生活:“……穿的都是家里缝制的布鞋和衣服,有的还打着补丁。洗脸用的是当地出产的小瓦盆。睡通铺,一间房子钉两排木板,睡20多人。伙食也差。吃的是玉米面粥、汤面条和窝头、咸菜,还经常吃不饱。同学们没少给司务长老卫提意见。也难怪他,一个月伙食费只有不到7元钱。为了办好伙食,他尽了很大努力,还想了一些新鲜名词儿。在玉米面粥里掺入几粒大米,美其名曰‘金钱粥’。当时,沁阳师范在城中鲁斋庙旧址,一条大路,一条河沟,把校园划作三块:教室在路北,宿舍在路南,宿舍之南是河沟,河沟之南是操场和饭场。所谓饭场,是一排不能避风却可躲雨的棚子。每餐由值日生打菜,七八个人围着菜盆蹲着吃,河南人谓之圪蹴。河南人从小练就的这种‘蹲功’,在全国是很少见的。没有柏油路,每逢雨天,踏着很深的泥泞去吃饭,鞋袜湿了没有干的换很难受。不少同学用二寸余厚的木板做成‘泥札’,绑在脚板上行走。我是到1954年才买了雨鞋的。学校设施很差。教室破旧,二年级以后才盖了几座新教室。操场也是后来修的。同学们用很多时间参加为盖房清理场地和修操场的劳动。废址破砖碎瓦数量大,埋藏深,清理颇为费力。活很重,但大家干得都很起劲儿,因为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校园一天天地美好起来。”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可学习却是紧张又愉快的。大家都知道父母供自己读书之艰难,便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课堂上同学们是分秒必争,晚自习每个教室都鸦雀无声。
王梦奎是这群穷学生中成绩最为拔尖的,尤其是他的作文水平令他的任课老师惊叹。他们班的板报经常由他主办,他在板报上的文章、打油诗常常受到学校的表扬。王梦奎在学校里也有了“秀才”的雅号。
这位早慧的“秀才”,在后来从事经济学研究之余也一直笔耕不辍。在国家机关,他除了以写经济理论文章著称外,最让同行们惊讶的则是他的楹联。
1990年初,王梦奎访问韩国,同行的张梓昌教授出联:“葛布糊窗,格格孔明诸葛亮”。王梦奎思忖片刻,对出下联:“南皮作靶,张张南皮张之洞”。尽管他对得不甚工整,但张梓昌甚为感动,他说:“多年无人能对,你能迅速如此反忖,已属不易。”1992年夏,王梦奎在重庆开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讨会,会后,他顺江而下,游丰都城。在休息室里,丰都县县长听说王梦奎文才颇佳,请他题字。王梦奎提笔时发现旁边有一座名为“奈河桥”的小石桥,便顿生灵感,出半联:“奈河桥,其奈我何,过奈河,不过奈何?”据称他写完后求对,可至今未曾有人对上。
1993年7月,王梦奎写了一篇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文章《不疲倦的探索者》,意犹未尽,便撰一联:
韶山岂独秀,自古英雄起垄亩;
历史最无私,而今神州怀斯人。
1994年,王梦奎和刘山在、王乐泉曾陪时任总理李鹏出访西亚4国。在哈萨克斯坦,王梦奎曾将刘、王两人的姓名嵌成一联:
刘山在留得青山在;
王乐泉望见快乐泉。
刘山在说,他的名字“山在”出自“在山泉水清”的诗句,并不是“留得青山在”的意思。王梦奎由此猜想,作家张恨水之名,大概也出自“人生常恨水常乐”,而不是世间误传的出于对什么人的追求吧。
1995年,国务院研究室春节联欢会上,王梦奎不觉技痒,以教科文卫司司长解思忠的姓名为上联求对,却没有人能对上,半小时后,王梦奎公布了答案:束怀德。束怀德当时任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解思忠高兴地把王梦奎书写的这副联语拿去留作纪念。
还有一次,王梦奎到北戴河开会,同行慕海平告诉他:几年前游山海关时,有人出了一上联,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这上联是:“山海关人山人海”,王梦奎马上笑对道:“惶恐滩诚惶诚恐”。慕海平拍着王梦奎的肩膀,大为称好。王梦奎看着慕海平,以他的名字出一上联:“慕海平海平人不平”。却一时对不出下联来,两天后,他遇到时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刘山在,恍然大悟,便自对出下联:“刘山在山在水也在”。
王梦奎曾这样说:“我这半辈子同书有不解之缘。我多年来在机关工作,大体上是在8小时之外读书和写作。读书、写书、作文、编书,几乎是我唯一的业余生活。看来,如无大的变故,余生可能还将这样度过。”
王梦奎认为写经济学文章也要讲究文字表达技巧,他非常重视学术文章的可读性,要求养成好的文风。有人觉得文风问题只有文艺界才有,写经济学文章似乎不必讲究文风。他认为这是误解。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