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伟大意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其目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近30年来,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和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神州大地处处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造福了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了”向“富起来了”的历史性转变。物质生活总体小康,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人民政治生活更加民主自由,基层民主活力增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选择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样式日渐增多,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际关系融洽和睦,党群、干群、不同群体和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道德文明普遍提升,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落实,新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更加富有朝气,更加憧憬灿烂美好的明天。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正是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打开。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收并蓄世界各国文明,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到2006年底,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额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国民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神州”飞天圆梦、三峡大坝竣工、青藏铁路通车……一项项重大建设举世称颂。社会主义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更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开阔的胸襟和眼光,更加强健的肌体和活力,更加高超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艺术。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准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我,实现了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到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转变,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到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转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逐步树立起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良好形象。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近30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才能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宏伟目标。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在改革开放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共产党宣言》发表近160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必须永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实践中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page]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必然选择,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的面越来越宽,牵扯的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群众要求共享改革成果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对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者具有科学思维,善于系统分析,作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改革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格局进行思考和展开的。其中既包括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又包括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这就要求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互照应、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因此,在改革攻坚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兼顾、全面谋划,建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要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改革与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建立起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建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建立起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财税、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等。总之,通过推进和深化改革,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科学发展构筑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正确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不断提升开放层次,推动对外开放上新台阶。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要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立足以质取胜,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意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切实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
(执笔:曾凡光 余世才 李斌 万山)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