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百年煤城的转型之路

百年煤城的转型之路

萍乡素有“江南煤都”之称,自1898年清朝邮政大臣盛宣怀在安源创办萍乡煤矿始,经济发展一直主要得益于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萍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萍乡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依托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全市形成煤炭、烟花、水泥、陶瓷为主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资源开采基础之上的,因而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等突出问题。随着资源日渐枯竭,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市情,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安源精神,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转向非煤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我们紧紧围绕工业化这一核心,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围绕一个主题”,即争取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全省发展的第一序列;“实现两位数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加快‘三化’进程”,即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四个目标”,即把萍乡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市,赣西经贸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和现代农业区域;“实施五大战略”,就是重点实施“工业富市、三产旺市、开放活市、环境兴市、人才强市”五大战略。为实现这一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我们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城市发展的新生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高地。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建成早、发展好,一直发挥着造血强源的作用;新建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引进了一批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了整个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我们继续着力抓好安源钢铁、维新制漆、安源工程玻璃、安源客车等现代工业企业的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坚持把产业结构调优,把主导产业调强,把高附加值、高利税产业调先,把优势产业调高,把重点骨干企业调大,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红(烟花鞭炮)”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具体做法是:一方面,积极承接沿海和海外产业转移,融入沿海产业分工,加快引进一批有产业集聚效益的重大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安源钢铁、维新制漆、安源工程玻璃、安源客车等现代工业企业,加速构建以冶金、材料、机械、医药、化工、轻工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结构。另一方面,充分发掘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五大文化”旅游品牌(以安源工人运动、秋收起义为主的闻名中外的红色文化,以安源路矿为主的厚重深远的近代工业文化,以傩文化为主的源远流长的远古文化,以武功山为主的生态文化,以佛教杨岐宗为主的杨岐文化),全力塑造萍乡特色旅游新形象,促进了第三产业大发展。同时,加快市场建设步伐,把萍乡建设成为赣西经贸重镇,切实畅通物流、人流、信息流。

三是做大做强外经外贸。充分发挥萍乡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向东对接“长珠闽”,向西策应“长株潭”,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创新机制和方法,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招商引资,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市场化水平。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力吸引大公司、大型企业、民间资本来萍乡投资置业,着重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性强的工业项目。据统计,2004年—2005年,全市累计实际引进外资近2亿美元,引进内资超过160亿元;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570多个,投资规模或产值或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项目达50多家。

四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就是最大的品牌。为改善环境,我们合理构筑城市发展框架,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功能配套、适当超前”的方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健全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人居理念,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和文化的发展。坚持生态兴城、文化兴城,提升城市生态效益、文化品位,全力打造山水、园林、文化城市。目前,我市城市化率达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2.89%,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萍水河治理工程创造了集交通、绿化、游览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同时,我们坚持以县区所在地和重点乡镇为依托,与发展乡镇企业、农村集贸市场、农村服务业相结合,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五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我们把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充分利用高数额、高增长的民间富余资金,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一方面,进一步打破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创造有利投资、鼓励创业、依法治理的良好发展条件。另一方面,重点抓好提升产业和集约化的程度,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民营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非公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

六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基础经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振兴老工矿城市的重要支撑来抓。具体做法是: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肉类、中药材、良种繁育、特色产品等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质、高效的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区域。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萍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环城观光休闲旅游的现代农业生态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加强县区工业建设,努力形成各具特色、布局集中的产业群、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高度重视乡镇经济的发展,大力支持乡镇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引进和扶持工业项目,培育城镇市场,不断壮大乡镇经济实力。认真落实简政放权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920元,比上年增长18%。

“一二三四五”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的实施,使一直以煤矿为支撑的百年老工矿城市的经济结构成功转型。萍乡市现已形成以冶金、材料、机械、医药、化工、轻工食品为支柱产业,煤炭、钢材、化工陶瓷、电瓷、水泥、玻璃、客车等产销量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比2000年增长93.5%,比计划增加50多亿元,高出计划增长速度6.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23亿元,比2000年增加15亿多元,比计划增长将近一倍,高出计划增长速度在14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中共江西省萍乡市委书记)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