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市场体系 壮大粮食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粮食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为适应由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的转变,莱州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政府调控、市场运作、强化服务、确保安全”等措施,引导粮食生产,放活粮食购销,基本实现了保障粮食安全、保证粮企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深化粮企改革,实现由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变。我们紧紧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中心环节,推动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根据粮食企业所承担的不同职责,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改革。对承担政府粮食调控职能的收储、加工、转运骨干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或控股;对其他经营性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外资嫁接、租赁承包、破产关闭。全市70家国有粮食企业全部完成了规范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规范企业制度的同时,我们整合资源,壮大粮企实力。一方面,抓住粮食收储、加工、转运等关键环节,先后投资2300万元,使粮食收储中心、宝洋面粉厂等龙头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和综合开发,盘活了国有粮食系统1.8亿元的闲置资产,新建或改造粮食经营设施3.5万平方米,使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不断增值。

企业改革为国有粮食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主导粮食市场奠定了基础。一是发展订单农业,从“根”上掌握粮源。全市每年发展优质订单小麦20多万亩。目前,优质订单小麦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以上。二是变“等粮上门”为“上门收粮”,在市场上控制粮源。全市设立了粮食购销网点300多个,网点职工开着三轮车常年走街串巷上门收粮。三是搞活流通,形成粮食集散中心。发挥我市靠近粮食产区,交通方便的优势,加大粮食流通设施建设,使之成为胶东半岛的粮食集散地。通过以上措施,国有粮食企业掌握和控制了全市粮食市场80%以上的粮源。

通过改革,国有粮食企业个数减少了,资产增多了;国有身份职工减少了,粮食行业从业人员增多了;财政补贴减少了,国有粮食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增强了。国有粮企年均实现利税是改革前的1.5倍,职工年均收入由改革前的8000元增加到1.3万元,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由原来的8500万元增加到2.8亿元,全市直接为国有粮食企业工作的人员增加了1000多人。

打破传统收粮卖粮格局,用“协会+产业”方式架起农企增收桥梁。我们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自愿参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成立了以市粮食收储中心为龙头企业,科研、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粮食产业化协会,在全市16个乡镇设立了12个分会,在500多个种粮大村成立了会员组,吸纳了10360个种粮大户,涉及粮田面积35万亩,占全市粮田面积的80%。协会统一协调粮食龙头企业,直接为粮农服务,用产业链把企业和粮农拉紧,组成“联合舰队”闯市场,增强了粮企和粮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市粮食产业化协会对粮农实行了“四统一”服务。一是统一供种。从省内外精选良种,播种前提供给粮农。二是统一技术服务。定期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无偿服务。三是统一订单收购。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直接与种植优质小麦的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收购价格高于保护价10%。四是统一代存粮食。无偿为农户代存出售订单粮后的余粮,农民凭证可到当地农村粮食服务社就近提取原粮或成品粮。发展订单农业以来,无论是遇到自然灾害还是粮食价格波动,粮食龙头企业都能严格履行合同,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全市优质专用小麦订单户由2001年的40户增加到2003年的3万户。

“协会+产业”打破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的传统粮食产业格局,使企业和粮农组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粮食企业的自身经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两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订单小麦10万多吨,仅优质粮差价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

发展现代物流,降低粮食经营成本。我们大力推广“四散”作业,打造物流平台。在海庙港建设了10座总容量1.2万吨的粮食立筒转运库,在全市19个收储站配置了散装车辆和其他设备,实现了“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成本。按年流转粮食20万吨计算,仅此一项,就可节省开支500多万元。我们大力推进流通方式的改革,“零”距离应对市场。一方面,按照粮源和流向,合理调整布局和库存,远离产粮地的收储站基本不存粮,让粮源主要集中在交通要道和靠近沿海的收储站仓库;另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实行“直达式”入库。全市农村粮食服务社收购的粮食,一次性调运到指定的库点,减少了中间环节。采取以上措施,每年可节省费用开支200多万元。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市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粮食收储管理信息系统,市粮食收储中心与农发行、各收储站以及国内大型用粮企业直接联网,实现了网上签约,网上结算资金。

顺畅的物流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流通成本。近两年来,全市共向国内各大中城市销售优质小麦30多万吨,节省开支近1000万元。

采取“四藏”措施,确保县域粮食安全。一是保证粮田面积,实现藏粮于地。我们针对全市低山、丘陵、平原各占1/3的实际,确定了“粮食、林地、经济作物三个1/3”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全市规划了30万亩吨粮田作为基本粮田,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粮农多种粮食。二是强化政府储备,实现藏粮于国。根据国家关于地方粮食储备的有关规定,按保证供应6个月、每人每月15公斤口粮的标准,确定了3.3万吨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并于2002年足额配齐。同时,集中财力,按1∶1.5的比例将粮食风险基金落实到位。为加强储备粮食管理,建立了60多人的地方储备粮专业管理队伍,按照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和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的要求,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三是鼓励农民存粮,实现藏粮于民。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实现粮食安全,仅靠死看硬守有限的储备粮是远远不够的。我市农民素来就有存粮习惯,我们因势利导,鼓励农民户户存粮。全市24万个农户储存粮食25万吨,户均存粮1000公斤以上。四是搞好加工流通,实现藏粮于市。我市每年工业和商业用粮达22万吨,本地仅能供应14万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与省内外部分粮食产区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每年从这些地区购入粮食11万吨,生产加工的食品、饲料等产品每年外销达5万吨,既解决了产区的粮食销售问题,又满足了本地需求。同时,每年还购进大米等粮食5万吨,进行品种调剂,满足了市场供应,繁荣了粮食市场。

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高土地综合产出能力。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壮大粮食经济,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转变粮食生产的增长方式。我们重点实施“金种子工程”。多年来,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壮大国有粮食种业企业的同时,千方百计支持民营种业企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种业科技企业达到18家,在“全国种业50强”中我市就有3家。2002年以来,共培育小麦、玉米等粮食优质新品种20多个,引进推广优质小麦品种9个;制种基地达24万亩,其中市外基地18万亩。登海种业集团的“掖单13号”玉米良种选育与推广技术,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金海种业培育的“金海5号”玉米良种创造了国内新的夏玉米高产纪录。目前,我市培育的玉米良种每年在全国推广种植9000多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以上。

我们从合理配置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入手,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立体化服务。市政府统一组织农业、粮食、宣传等部门,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设立了2000多个热线联系户(点);开通了“小康网站”,在电视台开辟了“农业科技天地”和“农民奔小康空中学院”栏目;在订单基地集中推广了“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均衡施肥、垄作节水、病虫害防治”5项新技术。农民坐在家里、站在田头,便可知天下粮情,得到免费培训和无偿服务。

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投资10多亿元,完成农田基本水利工程4000多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县乡路面硬化率由2000年的26%提高到现在的90%;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每年可减少农村用户电费支出1800多万元。

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两年来,全市小麦单产提高了100公斤,共增产粮食4万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6000多万元。

(作者:山东省莱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