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三大煤矿城市之一,枣庄因煤而建而兴,但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严重依赖,也导致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煤炭和水泥这两大产品的价格高低,几乎成了枣庄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此同时,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现实说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决不能围着有限的资源打转,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结构调整要速度、要效益、要后劲。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努力延长产业链。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首先要尊重实际,立足实际,着眼于切实增强城市竞争力,充分而合理地发挥依然处于主体地位的现有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枣庄的煤炭是优质冶炼动力用煤。从现有基础和前景看,煤化工有可能是我市最有优势、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链。从全国产业发展战略看,煤化工是“十一五”期间及以后一个时期国家确立的12个重要产业之一。另外也要看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为我们发展能源、煤化工等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这种情况,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着眼于延长产业链,增加贡献率,着力建设煤化工基地。一是大力发展煤—气—化联产,发展以煤为原料的新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其中主要是依托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优先发展以甲醇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甲醇用途广泛,污染轻,市场前景好,效益好,是目前煤化工业的成熟项目。从我市实际看,尽管经过长期开采,但目前枣庄煤炭仍有相当储量,另外,兖矿鲁化集团已掌握国内最先进的煤气化合成甲醇技术,储备了一批包括两项国家863高科技煤化工项目,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工程技术队伍,优势明显。现实情况说明,在我市大力发展以甲醇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出路在于紧紧依托兖矿鲁化的技术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甲醇、醋酸、二甲醚等系列产品的开发。二是大力发展煤—焦—化联产,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交通容量,鼓励发展焦化联产,以“焦”为辅,以“化”为主,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联产,整合电力资源,抑小扶大,加快提升电力行业技术及装备水平,配套发展高耗电、高附加值的机械加工或其他产业,实现电力二次增值。2003年9月兴建的巴以热电厂,是山东省第一座新建水煤热电厂。用水煤浆为燃料进行发电,既大大减少了煤燃料副产品“煤泥”对矿区的污染,又很好地改变了矿区的产品结构,使企业的竞争力大为增强。如今,在枣庄,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油等一体化的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成型,“鲁南煤城”已经在向“煤化工城”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关系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为切实改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足的落后状况,我们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重选择了新材料、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一是充分利用鲁化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的工艺设备和分析仪器,发挥高压反应装置的技术优势,生产高压反应制备的独特医药中间体,优先发展基础较好、成长性良好的医药产业。如投入资金6000万元的广润生物源有限公司,能够开发生产三个系列十几种类型的生物制品;投入资金2000万元,兴建了以针剂为主的枣庄百科制药厂。二是大力培育高成长性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围绕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发送、传输与接收,重点开发利用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光通讯传输系统产品和软件。着眼于引进、开发工业废水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重要污染源的防治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空气污染和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的产业化程度。2003年,枣庄热电公司投资建设了垃圾发电厂,两台机组每年可消化垃圾21.09万吨,年发电能力5亿千瓦时,新增电量100万千焦。三是拓宽、提高基础较好、实力较雄厚的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产业。以鲁南机床厂、滕州机床厂等机械行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和产业优势的数、微控机床、气液相色谱仪器等系列产品为发展重点,形成三个年产值过亿元的新型产业。在新材料领域,以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磁性材料、超细粉体材料、特种材料为发展重点,培育四个过亿元的产业群体。四是加快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对重工业、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围绕煤炭、水泥、机械等传统重点行业,科学规划,依靠技术创新,突出重点企业的改造,坚持优化增量投入和盘活存量相结合,促进产品上档次、上水平。五是大力推动园区发展,促进科技园区成为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目前我市有省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9家,其中年技工贸过亿元企业8家。一批新兴产业群正逐步兴起。2004年全市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1亿元,同比增长42.6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99%。
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从枣庄的实际来看,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和拉动,促进和推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发展服务业,改造和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加工业、制造业打造更宽广的平台。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我们把重点放在生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上。近年来,我们围绕“提高认识,突出特色,优化环境,壮大规模,实现突破”的基本思路,重点抓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如在供水、供热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服务业方面,我们加大了市场运作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不断加快其社会化的步伐。二是利用政府各种调控资金加大对社会服务业的投入,重点是建设几家大型现代物流中心。如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等方式扩大市属国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社会服务业的投入。以沿运河经济带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建设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资流通中心;以枣(庄)薛(城)经济带、高新区为载体建设各类工业品流通中心;以滕州、台儿庄、峄城为基地建设农产品流通中心。三是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近年来我们依托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峄城万亩石榴园、台儿庄古运河风光、科圣墨子故里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点积极发展旅游业,同时开发滕国故址、红荷湿地和莲青山等旅游项目。到目前为止,全市旅游收入连续四年以18%的速度递增,2004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9.6%,收入达20.96亿元。四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在政策和措施上给予大力支持。从现实情况看,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的法制环境、政策措施有关。为此,我们着重加强了对各类执法、收费的规范管理,努力做到严格执法、依法收费。对用水、用电等公共事业服务部门,着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努力为各类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个主线不动摇,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2004年1—9月,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8.51亿元,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2.08亿元,增长31.2%;实现利税68.44亿元,增长80.3%,其中利润34.44亿元,增长104.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27亿元,增长31%。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部署推进各项工作,是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中共枣庄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