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正是人与自然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要在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通过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一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准入、环境淘汰和排污许可证三项制度。通过对重要规划依法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从宏观上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建设项目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通过严格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重点地区的所有企业和其他地区的重点企业必须依法领取排污许可证,无证企业不得排污。
运用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就是要学会用经济手段调节生产和消费行为,管理环境。要优化税收体系,通过调整不同行业的税负和优化税种,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研究能够赋予环境以资源价格的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确保国家对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的稳定投入;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的保护,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优化。
建立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要借鉴国外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对环境管理的分割,对江河流域区域实行统一高效的环境管理,维护环境的系统性;对生态要素的管理适当集中,加强要素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维护环境的整体性,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通过优化环境管理体系,让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效力。
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环境。继续实行环境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活动,使群众保护环境的热情付诸行动;通过依法听证等形式,鼓励群众监督环境保护工作。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消费,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三、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和营造崇尚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长效机制,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据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的废旧资源利用行业年产值达2360亿美元,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与全美的汽车行业规模相当。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大多是从废旧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起步,即发展“静脉产业”,德国、日本都是这样。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应该包括“静脉产业”,还应该包括“动脉产业”,即实现产业的生态化。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投资率很高,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同时,废旧资源的回收比例偏小。如美国废钢回收量达到消费量的50%,而我国则只有20%。因此,必须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相应地削减废物的产生量。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国际循环经济理论强调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主要包括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产业共生、延伸生产者责任、绿色供应链、服务替代产品等5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前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不陌生,对后两个方面则不够熟悉。所谓绿色供应链,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环境保护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关系。例如,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公司非常注重良好的环保形象,建立了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并要求供货商建立同样的体系,从而形成绿色供应链。这样,大型企业的环境管理带动了难以监控的小型企业的环保工作,节省了政府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企业间的绿色供应链,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欧洲的企业间也比较普遍存在。关于服务替代产品,举例来说,过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杜邦公司的油漆为汽车喷漆,在这样的买卖关系下,杜邦公司会尽力向通用汽车公司销售更多的油漆。而目前这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是,杜邦公司不仅为通用汽车公司提供油漆而且提供喷漆服务。杜邦公司之所以这样做,考虑更多的就是如何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减少油漆用量。可见,专业化分工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的“双赢”。因此,实行以服务替代产品,既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解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最后,还应强调的是,应该通过妥善解决环境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近3年来,环保部门收到的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一些污染事故的突发和环境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坚持环保为民,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问题,妥善处理环境纠纷。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既增强改善环境的紧迫感,又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要完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制定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敏感区域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把环境事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作者: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