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的乘法效应——云南省保山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的乘法效应——云南省保山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保山市是位于滇西边境地区的一个典型农业市。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左右。这一现状,使农业成了加速“保山崛起”的无法回避的难题。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提出了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全市农业初步实现了田园与工厂的有机对接。
一、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模式
产生了“乘法效应”
农业是保山的基础产业。我们用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参照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经过慎重的比较研究,我们选择了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的模式,即通过破除壁垒,整合资源,以选择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完善链条,闯出了一条符合保山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2004年,完成农业产值54.5亿元,比上年增长5.8%;粮食生产扭转连续3年减产的局面,在大灾之年实现总产88万吨,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721元,增长7%,创“十五”以来的新高。2005年上半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5.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021元,增长18.6%,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结构调整见成效。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首要的一条便是调整结构,促进具有发展意义的增长。近几年,我们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与2002年相比,2004年在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调减了5万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大幅增加。农产品品种、品质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优质粮油面积达150万亩,占50%;甘蔗高产高糖新良种推广种植41.6万亩,占71.1%;烤烟实现了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茶叶在优质高产茶园建设、精深加工方面取得突破,集约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通过认证的8个无公害茶叶品牌中,保山占了6个。
特色农业迈大步。特色就是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市初步建成了一批新兴产业。比如作为混合型卷烟必需原料的香料烟,已成为我市的一大特色产业,到2004年种植面积达4.5万亩,成为全球第三大香料烟生产基地,产量达5500吨,农民直接收入达4000万元,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与2002年相比,2004年新增凉晒烟、生切烟、咖啡、冬旱蔬菜、花卉、草果、生态茶、山葵、亚麻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176万亩;新发展核桃、银杏、板栗、甜柿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150万亩。这些特色农业产品,极大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科技兴农增后劲。我们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举办科技示范村、示范样板,联系示范户,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开发、推广步伐,提高了科技兴农水平。至2004年,全市建立了优良水稻、双低油菜、杂交玉米、甘蔗等良种繁育基地,水稻、玉米、甘蔗、茶叶的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面积达26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农业综合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扶持“龙头”见效益。全市上下大力扶优扶强龙头企业,一批竞争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的重点龙头企业辐射能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显著。到2004年,全市除糖、烟企业外,共有龙头企业22户,带动农民21万户,经营规模达100多万亩,实现产值11亿元,上缴税金2000万元。这些龙头企业内牵基地及农户,外联市场及消费者,在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产增收创双赢。保山市通过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模式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9.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86亿元,年均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98元,增长13%。
二、“乘法效应”是如何实现的
良好的发展思路,要靠扎扎实实的措施来推动和落实。保山市委、市政府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市情的基础上,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产业化支撑促发展”的发展方向,形成了“进一步巩固提高粮、烟、糖三大支柱产业,提升拓展茶、林(果)、畜三大骨干产业,着力培育蔬菜、油料、蚕桑、花卉、香料、药材、山葵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龙头企业,创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把保山建成云南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思路,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把这一思路落在实处,使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的“乘法效应”成为看得见的现实。
遵循农业产业化规律,把握“六条原则”。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新。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六条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优先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并依靠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坚持企业带动原则,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核心,始终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三是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广泛吸纳外地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市场营销网络参与本地资源开发;四是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创名优品牌,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早上做文章;五是坚持科技先导原则,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组织千名农业科技人员进百村、入万户,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六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资源并重,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打造“第一车间”,重点建设“十大基地”。围绕把保山建成“云南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一目标,我们着力建设优质粮油、烟叶、甘蔗、茶叶、畜禽、林果、咖啡、蔬菜、花卉、蚕桑十大基地。经过实践,打造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成效明显。迄今为止,全市已建成40万亩水稻、25万亩小麦、20万亩油菜、40万亩烟叶、20万亩“吨糖田”、20万亩有机生态茶、25万亩无公害蔬菜、50万亩核桃、5万亩蚕桑、7万亩咖啡、4万亩草果以及畜禽等优质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十大基地”的建设,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有规模的产业带和统一的原料生产基地。同时,培育出了主导产业,形成了拳头产品,也为龙头企业实现各自的效益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牵住增长的“牛鼻子”,扶优扶强“龙头”。为改变保山龙头企业数量少、层次低、规模小、拉力弱的状况,我们在继续扶持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坚持“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几年来,一方面推进老“龙头”改革,用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激活企业生机。如对保山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研发新产品的力度,企业效益快速增长,巩固了保山粮、烟、糖、茶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优势资源为“资本”,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投资环境为“卖点”,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高档次、高起点地育“新龙”、引“外龙”。一批龙头企业落户保山工业园区,都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老企业落户新园区,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崛起。目前,全市有省级龙头企业12户,市级龙头企业30户。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商品化的形成,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创新领导方式,落实三大服务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创新领导方式。我们以落实三大服务措施促领导方式的转变,以领导方式的转变促三大服务措施的落实。一是落实加强市场建设、搞活流通的措施,建立健全三级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建设以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产地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信息入企入乡工程,构建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推动市县乡信息网络建设;鼓励成立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个人和组织创办流通企业,壮大营销队伍,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运行。二是落实科技推广、素质提高措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在落实科技兴农战略中,注重夯实基础,推进“普九”工作,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后备新型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大批“土专家”和农民技术人员;兴办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和样板基地,大面积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带薪从事农业开发。三是落实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措施。围绕既定的全市水利化程度达到66%、新建高产稳产农田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和实现村村通电、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发展目标,加大专项资金、信贷、项目扶持的力度,进一步落实税费、土地使用费、水电费优惠措施。同时,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水扶贫、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沼气建设等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问题与对策
从保山市实施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模式的实践看,成效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县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县已初具规模,有的县则刚刚起步,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及运作方法仍不适应;二是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集中度低,布局较分散,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还不紧密,“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组织形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还不强;四是人才、技术、资金等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短期之内突破的难度还很大。
为了巩固和扩大田园与工厂对接的“乘法效应”,我们要认真抓好六个平台的建设。
一是真正确立“市场第一”的观念,抓好流通平台建设。要始终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效益为中心,靠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走市场化、一体化、产业化的路子,使农业生产始终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步伐,努力创造流通集散优势,大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切实发挥比较优势,抓好生产平台建设。要充分把握保山自然条件优越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强化市域经济意识和全市一盘棋意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推进区域分工,完善基地建设,瞄准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快发展。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技术平台建设。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进一步落实千名农业科技人员进百村入万户、农科教结合的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同时把劳务输出当作大战略来实施,有序、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通过非农产业来获得劳动报酬。
四是扶优扶强“龙头”,抓好加工平台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好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利用“龙头”激活市场。要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创新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就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把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连成一体,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经营机制和利益共同体,最终走出一条新型农村工业化的路子。
五是转变领导方式,抓好服务平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把领导职能转变到规范引导、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信息提供、信贷协调、招商引资等综合服务上来,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六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抓好环境平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因素,保护发展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实施和推进田园与工厂有机对接模式的过程中,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通过节约、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再造保山秀美山川,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共云南省保山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