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贵阳市从2000年起就开始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2002年3月,我们结合贵阳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同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2004年初,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为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4年底,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战略定位,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战略途径来建设生态经济市。几年来,贵阳市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效益为中心,坚持不懈地抓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实践,发端于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而在我国,这一理念的研究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能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我国来说,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贵阳市位于我国喀斯特地貌特征最典型的贵州高原的中心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2000年,贵阳市的GDP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仅排名第22位。过去,贵阳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磷矿、煤矿、金属矿物(主要是铝矿)等不可再生资源进行采掘和初加工,表现出强烈的“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从1978年到2002年,虽然贵阳市GDP增长得比较快,但主要资源投入量年均增长6.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变贵阳市的落后面貌,必须加快发展,但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协调”的老路,否则,不仅资源和环境将不堪重负,发展也将难以为继。这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贵阳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当时各地还没有普遍推行的循环经济作为贵阳市的首选发展模式,以此来推动贵阳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2年3月,我们率先在全国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全面启动循环经济建设工作。贵阳市的发展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二、科学制定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须首先制定科学、合理、先进的规划,才能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自2002年起,贵阳市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贵阳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贵阳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等,并明确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理念。
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框架为“实现一个目标,抓住两个关键环节,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八大循环体系建设”。“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生态经济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就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就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和生态保障系统;“推进八大循环体系建设”,就是建设磷产业循环体系、铝产业循环体系、中草药产业循环体系、煤产业循环体系、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循环型消费体系。
按照规划,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近期为循环经济试点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着力启动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见效快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示范项目;中期为重点建设、跨越发展阶段,建立资源效益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远期为全面提高、协调发展阶段,实现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使贵阳市由资源效益型城市过渡为非资源型城市。
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项目建设是关键。贵阳市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的八大产业体系,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项目建设,共推出建设项目255个,投资总额达479亿元。我们按照“边规划、边实施、边准备”的要求,滚动推进项目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清洁生产是企业内部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为此,我们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贵阳市以延伸生产链、聚集产业和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资源耦合为手段,实施了贵阳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循环经济煤化工示范基地、息烽循环经济磷复肥示范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设。三大基地致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贵阳市每年生产黄磷12万吨,由此产生的磷渣达120万吨、黄磷尾气达3.6亿立方米。大量的废弃物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后,利用磷渣生产微晶玻璃、硅钙肥和水泥等产品,利用净化后的黄磷尾气生产甲酸、甲醇等化工原料,既消化了废弃物,又通过产业链、生态链的构建,增加了经济效益。对于废旧物资,贵阳市以社区回收网络为核心,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2004年,废旧物资交易金额达到7亿多元。对于生活垃圾,加大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力度,全市中心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5%。2004年底,贵阳市又启动了总投资3.02亿元的全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对医疗垃圾、放射性废物以及危险废物等特殊固体废物进行妥善、安全处理。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阳市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构建生态农业循环体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特别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达到了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赢”目的。
四是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以引进世界五百强榜首企业沃尔玛为代表,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生态效益明显的连锁企业、生态物流企业,促进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现代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成为生态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
四、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实到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中
一是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蓝天”工程中。贵阳市坐落于半封闭的山间盆地中,大气扩散能力差、环境容量低。过去的能源结构以含硫量高达1.5%—4%的高硫煤为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酸雨出现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贵阳一度成为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我们启动了5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并从改变能源结构入手全面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0000多个街头燃煤炉灶,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通过这些措施,贵阳市的大气污染浓度大幅度下降,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变成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环境综合质量评比排名第28位的城市。
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碧水”工程中。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上世纪末,每天有45万吨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南明河中,母亲河成了污水沟、臭水沟。从2001年起,我们举全市之力实施南明河三年变清工程,先后投入资金22亿元,对南明河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对沿河两岸207家排污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排查治理,斩断了污水源头。治理后,南明河的水质由五类变为四类,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值。南明河从整治前的臭水沟变成了市民休闲、垂钓的好去处,成为贵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是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绿色”工程中。贵阳人民喜爱造林的历史由来已久。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历经几代贵阳人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一条长70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从2002年起,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目标,开始建设长304公里、宽5—13公里、总面积达132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如今,贵阳市初步形成了以环城林带为依托,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系统。2004年,首届中国森林城市论坛在贵阳举行,贵阳市被授予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治保证。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循环经济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来推动和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贵阳市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于2004年11月1日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以及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这部法规的出台,引起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
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没有大量的投入是不可能强力推进的。为此,贵阳市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积极运作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例如,设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优先给予贴息和补助;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先后引进了中化集团、山东兖矿等国内大公司来投资合作;寻求国际合作与支持,目前已经争取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政府能力建设”、欧盟“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德国“贵阳循环经济中德合作项目”等项目资金的支持。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对科技和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发降低能耗和物耗的新工艺,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等。从人才的层面讲,当前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普遍匮乏,必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外脑、外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伊始,贵阳市就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例如,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各个子规划,都是委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的。此外,我们还聘请了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12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循环经济建设顾问,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到贵阳市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2005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对贵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贵阳市把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抓紧抓好。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更高的标准、更扎实的工作,把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