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引擎。环境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解决。目前,我国生态约束加剧,发达国家上百年间出现的资源环境矛盾在我国集中显现,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的全局考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既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环境资源,将有限的环境容量配置到最需要发展、最能带动全局发展、最能促进快速发展的区域和行业,推动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格局。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要素优化的内在要素。传统发展经济学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忽视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事实上,环境保护能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生态产品、直接产生生态环境价值,通过直接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环境资源成本而增加生产力总量,从而提高生产力。经济发展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化到经济发展中;处理好“生态”与其他资源要素、人力要素等的关系,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利用自然。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布局平衡的主要抓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中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愿望迫切,但简单复制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以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发展布局,将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全面参与社会经济综合决策。将资源环境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规划相结合,将资源环境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应,使区域发展规划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借鉴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发挥新兴国家的后发优势,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加快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系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实用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积极推行农业规范标准化生产,有效控制农业化学品使用,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和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高效农业体系。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照自然环境、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征,全面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与环保、医药、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在重点城市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森林旅游、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游、历史文化旅游、养生和农业休闲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适当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实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着重发展环保服务业。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开展污染减排技术攻关,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科技重大专项。制定环保产业国家统计标准。
重建和恢复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在保护环境中寻求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格环保政绩考核。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加强湖泊污染治理,加大对水质良好或生态脆弱湖泊的保护力度。整治沿河、沿湖主要工矿企业,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祖国绿色生态屏障。切实加强生态影响类型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监察与执法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和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生态科普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促使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建立并完善引导、激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全面清理、修订法律和各地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倾斜。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考评。
(作者: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