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总设计师的厚望 ——1986年邓小平视察天津

总设计师的厚望 ——1986年邓小平视察天津

1986年8月20日上午,雨后天晴,碧空如洗。刚刚落成不久的天津市区交通大动脉“中环线”,以它雄伟壮丽的英姿迎接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这条环状长街是天津第一通衢大道,它的建成给天津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环。邓小平在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陪同下驱车视察了全线。看到道路宽阔、长虹飞 架,沿线休整一新的建筑,点缀其间的雕塑艺术品,成行的绿树,芬芳的花草赛过一座花园城。与8年前相比,市容大为改观。邓小平露出微笑,称赞道:“天津这 几年的变化确实很大。”

邓小平站在位于中环线西半环的八里台立交桥上,俯瞰街景,兴致很高。李瑞环介绍说:“中环线工程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完成,其速度之快,质量之 优,效益之好,国内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许多外国人看了之后,不能不感到惊奇,他们认为达到了国际上也很难达到的水平。当然,也有的人摇头,觉得就中国 目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这个速度不可理解。”邓小平对李瑞环和在场的市政工程局的同志们说:“改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 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边这一条。”李瑞环继续讲到在中环线建设中经常组织义务劳动时,邓小平肯定地说:“这就是政治。”邓小平问:“中 环线搞得这么快,是不是搞了承包。”李瑞环说是。邓小平说:“就是要搞改革,搞承包,分段、分级承包,实行责任制。”

在中环线东半环的蝶式立交桥上,邓小平下车会见了立交桥的设计者胡习华。他握着胡习华的手,连声称赞“干得好”。李瑞环介绍说,胡习华今年30 岁,中专毕业,按照规定他还不能当工程师,我们准备破格批准他为工程师。邓小平高兴地赞同:“应该,这是谁也不应该反对的,这也叫改革。”邓小平对这位青 年设计师的关怀,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关心爱护。

8月21日上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当邓小平来这里视察时,开发区还不满两周岁。然而,昔日的荒凉已经不见了,代之而 出现的是先期开发的4.2平方公里起步区,以其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总设计师的面前。这里道路纵横交错,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厂房林立,车辆川流,一派生机。听 了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汇报邓小平十分欣喜。他对在场的中外人士说:“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 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

李瑞环向邓小平介绍天津滨海地区有120平方公里的荒地。邓小平说:“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 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你们这里有些基础设施比上海好,有些事办起来可能容易些。”应李瑞环的邀请,邓小平挥毫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七个苍劲洒 脱的大字。

8月21日上午,邓小平一行还来到天津港。

天津港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被誉为渤海湾上的一颗明珠。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 试点。从此,天津港迈出了改革管理体制的第一步。当邓小平视察天津港时,港口的管理工作正由传统模式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变,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采用使管 理水平明显提高。

天津港务局局长向邓小平汇报了改革管理体制以来天津港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邓小平听了十分高兴,感慨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 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邓小平视察了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和颇具现代化水 平的装卸设备,浏览了广阔而布局合理的港口全貌,每到一处脸上不时露出笑容。邓小平的到来如春风化雨给天津港带来了勃勃生机。

短短几天的行程,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不仅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天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更反映出总设计师对天津人民的关怀和厚爱。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