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于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了一次为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历时36天,出席会议的共有212人。这个会议由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和其他四位常委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同志共同主持,并听取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六个代表团的汇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各大军区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农业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在讨论农业问题之前,先用一两天时间讨论邓小平提出的从1979年起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当时,社会上要求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呼声很高,和会上思想解放的议论结合起来了。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再也不能统一思想了。大家是同意工作重点转移的,但是,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不解决,怎么能实现转移?大家提出了突破当时各种禁区的问题。会议很自然地转变了方向。

陈云同志在讨论经济工作的会上破例不谈经济工作。11月12日,他在东北组的发言中提出了6个问题要求中央考虑和决定:一、薄一波同志等61人所谓叛徒集团一案。他们出反省院是党组织和中央决定的,不是叛徒。二、“文化大革命”中还有一大批被打成叛徒的人,要根据1937年7月7日中央组织部的决定重新复查,恢复其组织生活。三、陶铸同志、王鹤寿同志等是在南京陆军监狱坚持不进反省院,直到七七抗战以后由我们党向国民党要出来的一批党员,……现在被定为叛徒或者恢复了组织生活,但仍留一个“尾巴”,……应当由中央组织部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四、彭德怀的骨灰应该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五、天安门事件……是几百万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不同意批判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中央应该肯定这次运动。六、康生同志的错误是很严重的,中央应该在适当的会议上对他的错误给以应有的批评。陈云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赞同,从而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向高潮。

谭震林同志指名道姓地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万里、王首道、康克清等同志积极支持陈云的发言,要求迅速解决这六个问题。胡耀邦同志发言要求把“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大是大非问题搞清楚。萧克同志发言要求为“二月逆流”平反……大家不仅要把“文化大革命”中颠倒了的大是大非问题颠倒过来,还对很多重大决策提出了新的建议。

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一边讨论,一边行动。11月14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由北京市委出面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社论,使广大群众感受到一种解冻的气氛。紧跟着,对“南京事件”(指1976年4月,南京群众纪念周恩来总理而引发的类似北京“天安门事件”的事件)宣布平反,对吴晗同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也宣布平反。

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受到与会同志的赞同拥护,并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调。在讲话中,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这就为后来经济特区的创立,以及全国各地和各个行业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针。这篇讲话不仅提出和回答了在历史转折关头党面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明确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而且也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指导方针,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篇重要讲话,邓小平同志亲笔写了一个400字左右的发言提纲,并多次请胡耀邦、胡乔木、于光远、林涧青同志根据他的提纲,准备他在会上的讲话稿。这个提纲共三页纸,列出了七个问题: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三、向后看是为的向前看;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五、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六、加强责任制,搞几定;七、新的问题。在提纲的最前面,还写了“对会议的评价”几个字。加在一起,就是八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根据这个提纲,同起草的同志详细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设想。这篇讲话稿,完全是邓小平同志自己的想法,不但思路是他的,而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语言也大都是他的。在讲话起草过程中,他不但多次看过稿子,而且在多次与起草的同志谈意见时,不断深化和充实自己的思想,连讲话的题目也是他提出来的。

在经过一系列准备的基础上,1978年12月18日,在白雪皑皑、空气清新的北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只用了5天时间,却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成为全会的话题。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的重大决策。会议提出了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对外经济工作指导方针。

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上的重大转折,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不仅正式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序幕,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刮起“邓小平旋风” 1979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奏响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上空。邓小平同志访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美国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卡特总统设国宴欢迎。在林肯中心,专门举行了欢迎邓小平的演出。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二次复出时,曾代表中国赴美参加过联合国大会。他那潇洒自如的风度,大胆而幽默的谈笑,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旋风”在美国刮起。在参观休斯敦和约翰逊宇航中心以及回答美国报纸主编们的提问时,邓小平多次表示,美国很多东西是中国可以学习的。这种态度深得美国媒体称道,使美国人对中国的领导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观感。卡特总统在1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在肯尼迪中心看了一场精彩又轻松的演出。表演结束后,邓和我还有他的夫人卓琳女士、罗莎琳和艾米一起走上舞台同演员见面。当邓拥抱美国小演员,特别是在拥抱唱了一支中国歌曲的孩子们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确实是全场轰动。他亲吻了许多孩子,后来报纸上说许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直强烈反对同中国建交的参议员拉克索尔特在看了这场演出后说:“我们被他们打败了,谁也没法对唱中国歌的孩子们投反对票。”邓小平与卡特总统最后一次会谈时,双方签署了领事、贸易、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等协议。中国人民随着邓小平同志出访的电视镜头开始了解世界,上至高层下至百姓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我们封闭得太久了。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坚决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指导意义,正确解决了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这是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