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突破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突破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关于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解读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它是省委、省政府在我省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将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一、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
《意见》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地方实际,确定各市试点主题。具体为:杭州市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宁波市开展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州、台州市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湖州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绍兴市开展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金华市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衢州市开展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舟山市开展海洋开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丽水市开展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点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试点工作的延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在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基础上开展的,杭州、温州、嘉兴、台州、义乌市在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深入推进。
二是试点内容的丰富性。试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设计,其改革内容涉及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方面面。针对我省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重点突出综合改革、统筹城乡、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海洋开发、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国际贸易等11个方面的改革内容。
三是试点地区的代表性。试点选择在各设区市及义乌市开展,试点主题不尽相同,一是考虑到试点布局的协调性,更多注重的是试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如温台地区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全省具有普遍性,选择在温州、台州市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基础较好,符合地方改革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为全省其他地区的改革起示范作用。义乌市有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中小企业走向世界构筑了重要平台,选择在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和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11个试点地区自身的发展情况不同,改革的着力点也有所区别,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因地制宜开展。
二、着力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障碍
《意见》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率先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从封闭半封向全方位开放、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148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是,我省在率先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省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从三次产业看,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为7.6%;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有待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从自主创新能力看,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欧美国家一般为2.5—3%;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仅1521家,所占比重为33.7%,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7%,国际上一般在4-5%之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从资源环境看,能源资源日趋紧缺,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方面,2008年能源供给量达1.5亿吨标准煤,比2001年翻了一番。环境容量方面, 2007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已达到3.8亿吨,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上述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体制机制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创新。
与此同时,兄弟省市积极抢抓改革先机。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被批准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后,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经济特区又相继被批准设立为不同类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年多来,各试验区围绕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这条主线,按照中央关于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开发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省GDP总量列居全国第4位,但与前3位广东、山东、江苏差距依然较大,与排在之后的河南、河北差距有缩小趋势。改革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发展态势,我省如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已成为重大的现实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深入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基础上,不失时机作出了在全省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决定。《意见》的颁发和实施,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有效破解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其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调整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虽然自二季度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谋划和设计改革,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鉴此,《意见》针对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将试点的目标设定为,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围绕这一目标,着力推进五个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五项具体目标任务: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改革,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度更加完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机制和新兴产业培育引导机制进一步健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坚持投资与消费并重、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显现,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机制不断健全,扩大消费的体制性保障不断增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是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推进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改革,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法律等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转变。
四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率先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海上浙江”、“山上浙江”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主要目的是以试点地区为载体,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试点先行,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