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综合 商界奇女子伍淑清
商界奇女子伍淑清
在香港,伍淑清虽为商业奇才,却无珠光宝气,倒是光彩中多几分凝重,与她的政协委员、港事顾问身份更为吻合。
扎根国内瞄准国际做出榜样
1978年,中国刚刚宣布改革开放,合资企业未正式出台,伍淑清应国内之邀即协助其父伍沾德先生首开了中国“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她将所获利润追加投资后,又建立了合资的富华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地毯厂等16家合资企业。15年中,她平均每年开办一家合资公司,新的项目仍在商谈之中。
“办企业当然是要赚钱的,然而初衷之一,就是要通过合资这种方式把国内企业带动上去,达到国际水准。”因此,她所办的各项合资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要求都是高水平的。比如北京、上海航空食品公司的建立,不仅适应了我国航空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将我国的航空食品配餐的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平,而且获得许多航空公司信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身为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理事、香港贸易中心协会常务董事的伍淑清,为使改革开放了的中国经贸业跻身国际经贸网络,她热情、主动地向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协会争取到该会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一般申请入会,会费高达17.5万美元,而中国的省、市申请入会会费仅为2500美元。
在优惠的10年期间,她义务地、积极地向我国经贸发达地区宣传、指导,先后协助包括北京、南京、广州、深圳在内的16个省、市建立了世界贸易中心分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交往,建立了国际经贸信息网。而她创办的香港世界贸易中心会则成为国外大企业投资中国和国内经贸业对外开拓业务的咨询中心。
在香港她几乎花一半时间接待国内外的企业家和党政人士,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在她的奔波中,美国世界贸易中心总会终于被说服,1995年将在北京举办世界贸易中心会会员大会。
面向未来身体力行培育人才
1985年前后,香港《经济日报》、《文汇报》和《大公报》分别为伍淑清开专栏。在为《大公报》撰写的498篇文章中,68篇是谈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她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最重要的是人才而非钱财。换言之,人才资源和人力的开发应该是第五个现代化。”
早在1978年,她从国外留学回港,曾随已故的香港著名工商界人士王宽诚等赴内地考察。其间在拜会廖承志时,他们与廖公一致认为:经济要起飞,当务之急是人才的培养。
回港后,此事一直为一群热心人士所挂牵。1981年,由李兆基、霍震寰等10余位人士发起,酝酿多时,李兆基、霍英东、郑裕彤及王宽诚捐献出第一批“华基金”,1982年4月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
无偿地为祖国培训急需人才,是“培华”的宗旨。11年来,“培华”举办过经济及工商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会计及税务、人力资源及城市发展研讨等逾130个项目的培训课程。伍淑清作为香港“培华”的执行副主席,虽为义务之职,却积极参与,做了大量工作。
1988年,在伍淑清的倡议下,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培华人才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她作为宋庆龄基金会的理事,亲自担任北京培华的理事长。5年来,北京培华共举办了188期培训班,培养了2700多名学员。
为了事业,伍淑清牺牲了自己的婚姻,然而她是那么爱孩子。北京培华与朝阳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培华幼儿园,专门研究“独生子女幼儿阶段全面发展教育”问题。
为了办好这个幼儿园,她百忙中在香港为孩子们募集了价值300万港币的大型体育游乐器械、钢琴和各类玩具,设立了培华图书馆。她多次强调社会和家长不应过多地注重孩子们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他们的品德、责任心的培养,否则,“他长大以后,根本不可能在这世界上成为有用的公民,只会成为社会滋事的公子罢了。”
她要求幼儿园竖旗杆,升国旗,向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她的心目中,不仅仅中是关心“培华”的孩子,在全中国的地儿童身上,她都倾注了身心。目前,她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道筹款2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她激动地告诉记者说:要力争从1995年起现在中国消灭小儿麻痹。
在培训项目中,“培华”的覆盖面是比较大的。一向以饮食界女强人形象出现的伍淑清,非常认真地向记者谈了她对中国大陆实行公务员制度的问题:“在一个政府架构中,如果公务员素质差,工作效率低,你又如何维持社会运作的良好节奏呢?”
最近,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决定开设公务员培训课程,邀请内地人士参加。她说:“内地已经开始搞公务员制度,让内地了解香港公务员的运作,对促进两地相互了解,落实一国两制都有好外。”
满足了儿时的梦想,伍淑清又在勾画未来:“我希望以后在大陆办一所合资大学,为社会培养骨干人才。”伍淑清之所以这样热心教育事业,正如她在《培育栋梁》一文中所指出:中国培育“未来栋梁”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不论在国内外的中国人,都应该深思,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究竟能为造就21世纪的中国公民尽点什么力呢?她正面向未来,身体力行着。
顾全大局多做实事
伍淑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谙熟东西方的经营管理,但她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以及香港回归大陆的形势,亦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我既然答应做港事顾问,就不会只是说说话,做一些口头、笔头的舆论工作,而是真正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按我的理解,香港基本法的主要精神,就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按一国两制构想,保持和发挥香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位前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现港事顾问中肯地道出了她的见解。
她明确地讲:“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大家都有一颗中国心。只有中国强大了,才可以提高香港人和一切海外华人的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包括港澳和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努力。”她坚持认为:“香港是个城市而不是个国家,97之后也只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在过渡期内,香港最主要的问题是保持繁荣与稳定,使香港人安居乐业。而基本法是贯彻一两两制,保障97后香港繁荣稳定和实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法律保证。”
她指出:“香港回归祖国的形势不可逆转,人们言行应以保持香港的繁荣为标尺。”伍淑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香港出现移民潮之际,她却更加快了在国内办实业的步伐,并充实了在内地开拓业务的班子。她多次强调,越是临近’97,越应该加强内地与香港的沟通,以便增进相互了解。
对于香港争论较大的“如何发展香港民主”的问题,她多次在被采访中宣传自己的观点:“香港民主发展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真正的港人治港。这一条只有在97后才能具备。”“有的人在港殖民政府统治下侈谈港人治港,是脱离现实的。”“民主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基本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香港的民主,制定了一个并不慢的时间表,是符合香港实际的。”
有些香港同胞对97后的形势缺乏信心,她则脚踏实地而又高瞻远瞩地预示着未来:“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两地经济更是互惠互利,融为一体。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不是中国大陆离不开香港,而是香港离不开中国大陆。没有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经济不可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形势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西合璧兼容并蓄
伍淑清属于香港第二代企业家,与老一代企业家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1948年中秋,伍淑清出生在香港一个爱国华侨世家。她祖籍广东台山,八国联军侵华之年,祖父携家漂泊美国,过劳致疾早逝。祖母携子返乡,在艰难困苦中,硬是将孩子供养到大学毕业,后赴港谋生。50年代,伍淑清的伯父和父亲从小餐馆艰苦创业,历尽艰辛,终于在80年代将企业发展成为有300多家餐厅、饼屋的赫赫有名的香港美心集团公司。
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先生甚是开明,他不仅对儿女平等,而且鼓励伍淑清要念好书。1967年,在受过正规的教会学校的严格教育后,伍淑清前往伦敦st.Godric’s进修秘书课程,后到美国柏克莱Armstrong大学读工商课程。父亲曾对她说,不学好就不能回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父辈身上的爱国、敬业、勤奋、朴实精神,给了伍淑清以深刻的薰陶。
在国外,她边打工边学习,并注重观察国外餐饮业和超级市场的经营管理,她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她学成后即投入其父在日本万国博览会开设的餐厅,从基本的服务员做起,每天拉门、擦桌、收盘碗、洗刷、下单、点帐,一干就是半年。万国博览会期间,她每天晚上都要去找一个国家的展台人员交谈,就这样,她学到了许多餐饮业之外的管理知识。回港后她协助其父经营星光、翠园两家餐厅,并从中取得了经营管理的经验。
1976年她即独立创业,建立了香港世界贸易中心会。1978年涉足大陆,参与创办第一家合资企业。15年来,她的勤奋使她不断获得新的成功。1984年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88年被选为第二届十大拿破仑“商业奇才”,1990年获青年工业家奖。
从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点去看,伍淑清作为美心集团公司的大小姐,她完全有条件去享乐,何必如此,苦累自己。而她更信奉人活着就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生哲学,踏上了爱国、自强不息办实业的道路,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人们清晰地看到,一直单身的伍淑清,虽然放弃了一般女性的义务,却背负起了更为沉重的责任,那就是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
曾经有人问伍淑清:“假如这十几年你将时间和精力放在香港,是否会在经济上有更大的收益?到中国大陆来投资,你是否反悔过?”
伍淑清每每对此都给予了否定的答复,她说:“在学生时代,我一直盼望有这么一天……能够亲眼看看伟大的祖国,与大陆人相聚畅谈,一起工作。1978年当我初次踏上中国大陆时,像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到处搜寻长久失落的珍宝,我终找到了一个中国人的真正感受。”
这就是一个商界奇女子的心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