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体改办的前世今生
体改办的前世今生
4月21日,原国务院体改办的命运终见端倪。
当日下午2时,原国家计委办公大楼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春正通报了该委设立的26个司局,其中与原国务院体改办相关的两个新设司局是:综合改革司和就业与社会分配司。发展与改革委一位官员称,综合改革司是该委唯一冠名“改革”的司局。
此前,在发展与改革委上报中编办的方案中,体改办原有六个职能司的走向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一位体改办官员透露,“早前上报中编办的方案中,曾有三个司的建议,但该方案没有通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透露,在综合改革司和就业与社会分配司之外,体改办的下属研究机构,比如体改办研究所等机构,将与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进行整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实体则会继续存在。”4月21日的发展与改革委“组阁会议”同时明确了司局负责人,综合改革司由原体改办综合调研司司长范恒山担任;而就业与社会分配司司长由原国务院体改办宏观体制司司长孔泾源担任。
综合改革司的职能与原综合调研司的职能相似,“基本没有变化”,4月21日下午,范恒山这样对记者说。
据原体改办一位官员透露,综合改革司的职能,将是“负责全局性的、长期的重大改革以及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发改委各司进行统一行动”。
而原来体改办综合调研司的职能则仅仅限于“起草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的综合性文稿,牵头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综合性、全局性问题,组织对中长期改革方案的跟踪调查,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衔接问题,研究城乡经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涉及的体制问题”。
两厢比较,“综合改革司的职能更宽,权力也更大,由发改委主任马凯分管。”这位人士同时透露,“综合改革司几乎完全由原体改办的人员组成”。
而孔泾源则是一位“几乎在体改办各个部门都工作过的司长”,据原体改办官员介绍,孔曾经担任过社会保障司司的处长、副司长,本次担任就业与社会保障司的司长,“也在情理之中”。
有关官员透露,在人员安排上,新成立的社会保障司将由体改办分配与社会保障司、宏观司的一部分人员以及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社会发展司的人力资源开发处、卫生与社会保障处的人员构成。就业与社会分配司在职能方面与原体改办分配与社会保障司的职能基本相同。
另外,原体改办产业与市场体制司主要负责研究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问题,调查研究国民经济市场化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粮棉流通体制、住宅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的改革问题,跟踪研究建立市场体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这部分人员将与原计划委员会的产业司、基础产业发展司的人员整合在新的发改委相关司局中,而相应的职能则要重新配置。”
同样,市场流通司、宏观体制司、秘书行政司将分别与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经贸流通司、发展规划司、办公厅等相关部门整合在发改委新的司局中,“人员总数上基本不变”。
曾经主导改革
根据十届人大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体改办整体并入以原国家计委为基础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此时,这个曾经是中国改革重要力量的机构,已有整整23年历史。
1980年5月,基于改革的整体需要,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第一任体改办主任由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兼任。
两年之后,五届全国人大决定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体改委),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兼任主任。此后,李铁映、李鹏、陈锦华分别继任体改委的领导。
体改委就此成为推动改革的主导力量,与计委、经贸委同处政府组成机构序列的最高一层:宏观调控部门之列。
体改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说,体改委的这种权威一直延续到1998年机构改革,1998年之后,原体改委被正式撤销,由国务院特区办和原体改委的人员组成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同时,新的国家体改委作为国务院的高层议事机构出现,由总理兼主任,相关部长任委员。而体改办则成为新的体改委的办事机构。这位高层人士分析,新的体改办和体改委和过去的体改委只是人员上的相关,而职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一个具体表现是,1998年以前的体改委的编制是200人,而之后成立的体改办正式编制是85人。
1998年,刘仲藜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体改办主任。一位体改办官员回忆,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在宣布对刘任命的会议上发表讲话,对新挂牌的体改办提了三条要求,即“不开会,不讲话,不发文件”,这种状况一致延续到王岐山时期。
参谋机构
1998年后,作为一个办事机构,体改办完全与执行脱钩。体改办一位高层人士的说法是,机构改革后的体改办基本上成为一个“参谋机构”,这个参谋机构最初的设置是六个职能司:秘书行政司(人事司)、综合调研司、宏观体制司、产业与市场体制司、经济特区和开放司和国际体制比较司(外事司)。
2001年,“根据工作的需要”,体改办内部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改革。经济特区和开放司、国际体制比较司(外事司)被撤消,外事司的职能转到秘书行政司,同时增设人事司和市场流通司,宏观经济司拆分出分配与社会保障司。
1998年的调整,体改办的一个细微变化是,名称中多了“经济”二字。石小敏分析,增加了“经济”二字并非是体改办经济改革职能的加强,恰恰表明整个中国的改革进入“专业化”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
原体改办一位官员介绍,作为一个“清议机构”,体改办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年中,至少有几十个重要文件来自体改办”。
原体改办宏观司一位负责人则提供了一个实例。1995年体改委提出反通货膨胀并在之后的一年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之后,体改办宏观司的一些研究人员在1996和1997年就开始意识到情况的最新变化,“从1997年10月以来,也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三个月以后,我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产品积压严重,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状态”,体改办宏观部提出降低利率、扩大内需的建议。1998年7月,体改办宏观司的一篇《在买方市场下扩大内需的分析和建议》得到朱镕基总理的高度重视,文章指出,我国已经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富余人员下岗→消费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进一步过剩”的螺旋现象,并提出,在买方市场的状况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积极的货币政策的建议。文章迅速下发到财政部、人民银行、计委、经贸委等单位,对我国的宏观政策由抑制通货膨胀到扩大内需的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