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
国企改革:“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
在改革开放之初,最有名的企业家是一个名叫乔光朴的虚构人物。天津作家蒋子龙因为1979年发表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而被众多的读者认识和记忆。这部小说后来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人们从乔光朴身上看到了时代的呼唤。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用“乔厂长”来尊称那些推进改革的企业家。乔光朴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被人们所喜欢,在于他对企业负责,勇挑重担,不怕得罪人,更在于他涉及当时企业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企业自主权。
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专题报道:《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编者按中这样描述:
“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其主要经验是:甩掉产品包销的拐棍儿,自己到市场上创牌子,闯路子,以三新(款式新、衣型新、装潢新)一快(转得快)取胜,大胆改变现行制度。”
报纸宣传成功的企业家,当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篇普通的报道,很容易淹没在企业报道的汪洋大海中。无论是采访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童宝根还是步鑫生本人,都不会想到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已然登场,后来有人形容说,“这是一个裁缝的神话”。
步鑫生,解放初在上海做裁缝,后来回到家乡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开了一家裁缝铺,经营日渐扩大,后来担任了海盐县衬衫总厂的厂长。采访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童宝根后来回忆道:“他对于过去那种‘大锅饭’、‘铁饭碗’的旧体制深感不满,利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机会,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对外努力搞活经营,到市场上去竞争,以品种多、花色新的优势在大上海取得了一席之地。在企业内部,他改革了分配制度,按职工劳动实绩进行分配,并从生产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生产现场管理也颇具特色。”
在当时,步鑫生的做法是有争议的,因此采访报道作为内参,被送到了当时的党中央书记胡耀邦的案头。
在改革起步的关键时刻,中国的确需要勇敢的实践者闯出一条道路。这篇内参引起了胡耀邦的高度重视,他当即作了重要批示:
“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
中央高层的肯定,以及随之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使步鑫生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全国最为知名的厂长”。
参观工厂的人员络绎不绝,步鑫生一时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楷模。一些企业家参观归来,总结经验,认为步鑫生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敢于打破现行体制的束缚,企业有决策权,敢干。
在当时,这种观点在厂长经理们中间很容易形成共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厂长经理们看到,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交足上面的,留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种田积极性大大增强,而企业却被紧紧束缚住手脚,不能自由伸展,个别地方甚至到了连“建个厕所都要报批”的程度。
3月23日,在“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55位厂长经理们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向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这样写道:
“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我们知道目前体制要大改还不可能,但给我们松绑,给点必要的权力是可以做到的。”
据史料披露,这封公开信得到了当时省委书记项南的默许和鼓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福建官员从实际出发,急厂长经理所想,给企业放权的一次“合谋”。
一周后,《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显著位置跟进报道。至此,全国报纸纷纷转载、评论,“松绑新闻”成为国营企业改革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一位中外合资企业的经理在接受《福建日报》采访时说:“‘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企业要坚持抓两条,不可因为松绑了、放权了,对企业自身管理就松懈下来。”
公开信发布不久,福建省政府连续下发了7个文件落实企业自主权。“松绑”之后,有些企业经营取得了发展,但更多的企业依然经营不善相继倒闭。
作为改革典型的步鑫生,自主权较大,但此后不久海盐衬衫总厂即陷入困境,步鑫生几经努力,无力回天。显然,国营企业改革,绝不是仅靠“放权让利”就能解决的。
项南从大胆放权的角度,打破了企业改制坚冰。以当时的社会环?,企业改革不可能涉及产权,而出于一种简单联想—从农村的承包制联想到打破企业的“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让“包”字进城。项南说,企业也要搞承包责任制,要包到班组,责任到个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松绑”放权与“包”字进城,前者给予企业家管理权,后者给予企业家实行激励机制的工具。一个“包”字,涵盖了早期国企改革的要义,其实质是将部分管理权让渡给企业,通过稍有区别的利益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放权让利”未能从根本上触及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企业制度本身的改革,也就是说,以“大锅饭”、“铁饭碗”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始终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国企改革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以个体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统”,很长时间内成为困扰国企改革的怪圈。
不管怎样,改革意味着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与生活方式的颠覆。这些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甚至有些粗糙的改革,在当时却要冒极大的风险。此时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路上走过的时间尽管很短,却非常曲折,观念的碰撞异常激烈。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制度革新的艰难,感受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易。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