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文化体制文化总论 中国文化市场三十年大事记(1979—1989)

中国文化市场三十年大事记(1979—1989)

1979——1989

  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并迅速走红,被视为中国文化娱乐市场重新兴起的一个标志。尽管音乐茶座不是新鲜的东西,但从1979到1984年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娱乐的重新开始阶段,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全面复兴,迅速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向内地发展。

  1981年,安徽省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规定》,1982年,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1983年设立了由7个人组成的“合肥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

  1983年,深圳市率先在市文委内专设了文化市场管理处,建立专职的文化稽查队。建立文化市场专门管理队伍标志着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管和规范的开始,也是社会对文化市场认同的开始。

  1984年,上海开设第一家营业性舞厅。这是在新体制上生长的新事物,被称为社会文化市场(当时一些地方的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叫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而在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也以“以文补文”的名义搞起了文化经营活动。此后营业性舞会(厅)、民间剧团、歌星演唱会、台球、录像放映、卡拉OK、电子 游戏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打破禁区进入市场。

  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该通知第一次确认了营业性舞会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管理营业性舞会的基本思路,这是文化市场探索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1988年,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化市场理论研讨会。这次会议界定了文化市场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了人们对文化市场性质、功能、管理的认识,这是人民对文化市场理论上的创新和认识上的飞跃。

  1988年2月发布,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文化市场”的概念,规 定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文化市场观念的确定和发展,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这份文件既是对文化市场10年历程的总结,也开 启了文化市场发展光明的前程,因为被认为在文化市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9年,卡拉OK传入内地。在1988年底传入的卡拉OK,以最快的时间从沿海流传到内地,成为中国娱乐业最有群众基础的一项产业,随后,量贩式的KTV在各大城市陆续出现。

  1989年2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批准文化部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局”。明确文化部“归口管理文化市场,推动演出市场、电影、音像市场、书刊市场、文物市场、字画市场、文艺游乐场所及其他提供精神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标志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