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文化体制文化总论 关于制定1983年至1990年图书出版规划的意见

关于制定1983年至1990年图书出版规划的意见

一、以党的十二大精神为总的指导思想

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出版战线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必然对图书出版提出更高要求。为了从各个方面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图书出版必须加强计划性,制定相应的规划。

根据十二大的精神,图书出版工作要继续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积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基本任务。要突出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各出版社在贯彻十二大精神时,要着手制定1983—1990年图书出版规划(包括图书出版增长速度设想和图书出版选题规划)。1985年以前的安排应当比较具体,1986年以后的安排可以是纲要性的,制定年度出书计划时还可以适当调整。

按照十二大的战略部署,80年代要为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打下基础。各出版社在制定1983—1990年图书出版规划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充分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多种需要,充分考虑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广泛推动,深入开掘,不断地发现和充实符合本社方针任务的选题,努力为开创图书出版工作的新局面贡献力量。

二、关于图书出版增长速度的设想

图书出版的种数、印数和印张数的增长,是图书出版发展的一个方面。从整体上说,首先必须强调大力提高图书的质量,力求做到选题对路,内容充实,并不断提高图书的政治思想水平、科学艺术水平、编辑校对水平和印刷装帧水平,坚决克服目前存在的某些图书质量低下甚至粗制滥造的现象。在大力提高图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争取种数、印数和印张数的增长。

建国后的历史资料:

1955—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种数有起有落,基本持平,印数平均每年递增7.3%,印张数平均每年递增7.2%。

1977—1981年,恢复时期,全国图书出版种数平均每年递增14.8%,印数平均每年递增13.9%,印张数平均每年递增20.1%。

1982年初步统计,全国图书出版种数比1981年增长23.5%,印数和印张数比1981年分别增长5.1%和1.7%。

应当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势。最根本的是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进步,广大农村经济的兴旺,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提高等等,将带来书稿来源和图书市场的日益扩大,从外部为图书出版的增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出版、印刷、发行的改革,书刊印刷和图书发行能力的增加,书刊印刷技术的改造,编辑出版队伍的充实和提高等等,将改变出版、印刷、发行能力不足和比例失调的现状,更好地调动广大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从内部为图书出版的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考虑到建国以来的历史情况和今后的各种条件,我们初步设想:

1983—1985年,全国图书出版种数增至33000种,平均每年递增5%;印数增至61亿册(张),平均每年递增4.1%;印张数增至243亿张,平均每年递增5.9%。

1986—1990年,全国图书出版种数增至46000种,平均每年递增5%;印数增至78亿册(张),平均每年递增5.1%;印张数增至339亿印张,平均每年递增6.9%。

总括1983—1990年,全国图书出版种数、印数、印张数分别增长47.7%、44.4%、65.4%;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5%、4.7%、6.5%。

以上增长速度只是全国范围的初步设想。各出版社在制订1983—1990年图书出版规划时,不必硬套,应当根据本社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本社图书出版的种数、印数和印张数的增长速度。

三、关于图书出版选题规划的原则要求

各出版社在制订图书出版选题规划时,对以下几项共同性的原则要求,要注意加以把握。

1.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需要,首先是当前的需要,同时兼顾长远需要,注意文化积累。

2.要大力加强各类普及读物的出版,同时重视提高,努力满足广大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3.要充分反映我国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文艺创作成果。同时经过认真选择翻译出版外国各类有价值的作品。

4.要抓好初版书,抓好填补缺门的书,特别要抓好重点书。同时抓好重版(重印)书,建国以前和建国以来的有价值的图书,都可以选择重版(重印)。要注意积累保留书目。

5.要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各种错误的思潮的科学批判,同时有控制地出版供内部研究参考的各种资料,包括某些反面资料。

6.要坚持按照专业分工出书,同时搞好出版社之间的互相配合。每个出版社都要扬长避短,努力形成和保持各自出书的风格和特点。

7.要重视成套出书,以提高出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规模较大的成套书可以几个出版社协作,共同完成。

8.要注重出书的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应当服从社会效果。

[page]

四、关于若干重要门类的选题的建议

初步设想,全国图书出版到1990年达到更大的繁荣,各个门类的图书共同构成基本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参差不齐;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大体适应,而不是有很大差距。在这个基础上,到2000年,争取全国图书出版不仅在数量上赶上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在内容上做到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辉成就。近几年内,从全国范围考虑,要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宣传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图书、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图书、介绍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图书和各类教科书以及8亿农民和广大青年、少年、儿童急需的各类读物。以下若干重要门类,请有关出版社在制订出版选题规划时予以重视。

(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

1.《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及其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总结国际共运特别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著作。

2.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全面地或专题的论述毛泽东思想的著作。

3.中国共产党历史,关于党史和党的建设的研究著作,重要的党史资料。

4.探索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社会、哲学等领域的发展规律的著作;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文艺学、语言学、国际关系等学科的著作。各门学科的专史和专业辞书。

5.各门学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专著,特别是研究改革经济体制的经济学著作,研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政治法律著作,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哲学著作。

6.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著作,中国近代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著作,以及边疆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关系史著作。中国地理,尤其是当代中国地理。

7.各个实际工作部门结合工作的理论研究、政策宣传、业务指导和干部培训的图书。

8.近代的特别是“五四”以来的在政治上或学术上有影响的人物的文集和专著。注意及时出版在世的老年专家的有价值的著作。

9.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古籍和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地方志的出版。

10.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名著和当代主要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

11.外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关于苏联和东欧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关于各国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研究的著作和资料。

12.加强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社会发展史和中国近代史、革命史,普及共产主义思想、信念、道德的教育,普及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和革命纪律的教育,普及职业道德教育,普及法制教育,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普及高尚的审美观念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各类通俗政治读物。

(二)自然科学和技术图书

1.面向经济建设,特别是配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总结和推广“攻关”成果的图书。

2.实行科学种田,增产粮食和经济作物,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保护农业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各类科学技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特别是各地因地制宜为本地发展农业服务的各类科技图书。

3.加强能源开发和节约能源的科学技术著作,特别是广泛宣传节约能源的普及读物。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方面的科学技术著作和普及读物。

4.医药卫生的科学技术著作和普及读物,指导计划生育的图书。

5.各个产业部门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成果,新兴产业部门和新兴技术领域的成果,特别是适合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6.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适应国家科技“攻关”需要的有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和天文学学科中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研究成果。

7.研究各门学科发展规律的专门著作。“五四”以来的著名科学技术专家的文集和专著。注意及时出版在世的老年专家的有价值的著作。

8.当代的外国科学技术著作,外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世界学术名著。

9.外国科学技术情报和文献资料。各个产业部门和各门学科的历史资料和专史著作。

10.各个产业部门和各门学科的专业工具书、辞书,包括中外文对照的专业工具书、各种技术手册和科技专业辞书。

11.各个产业部门的专业技术培训读物。

12.大力加强应用技术的普及读物。重视对干部、工农群众和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读物。

(三)文学艺术图书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著作,对文艺各个门类的发展规律的研究著作。对人道主义、人性、异化、现实主义、典型等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著作。

2.各种形式的新的文艺创作,特别是现代题材的文艺创作,下功夫抓好现代题材的长篇小说。重视军事题材的文艺创作。扶植新作家、新作品。

3.“五四”以来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文集和专著。

4.文艺评论的文集和专著,关于文学家、艺术家和作品研究的著作和资料。关于当代文艺的研究著作。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著作。

5.文学艺术古籍的整理出版。

6.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的整理出版,传统艺术的整理出版。

7.世界文学艺术名著和各国有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外国当代主要文艺流派的理论及其有代表性的作品。

8.文艺各个门类的研究资料、专史著作和专业辞书。

9.各种美术作品,特别是现代题材的连环画和新年画。

10.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类通俗的文艺读物。继续限制侠义、言情、公案等旧小说和侦探、推理等外国小说。

(四)各类教材

1.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试办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等所需要的各类教材。乡土教材。

2.干部轮训教材,干部自学丛书。

3.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的教材。

4.各个产业部门的技工培训教材,职工大学教材,职工专业学习自学丛书。

5.农民业余学习教材,农民大学教材。

6.扫盲课本,成人业余文化学习自学丛书。

7.中、小学教师参考用书,高等学校学生参考用书。

[page]

(五)少数民族文字图书

1.用本民族文字写作的各类图书,特别是各类普及读物;从汉字或其他文字翻译的适合少数民族使用的图书。

2.主要的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文献,关于民族政策的重要文件和研究民族问题的理论著作。

3.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研究著作和资料。

4.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图书。

5.少数民族的历史著作。

6.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出版。

7.少数民族文字的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出版。

(六)农村读物

1.宣传农村经济政策,特别是宣传稳定、完善和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图书。

2.宣传农业发展方针,特别是宣传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图书。

3.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图书。

4.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政权组织和社、队建设的读物。

5.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技术读物,农村工副业的生产技术读物,特别是适合农村重点户、专业户需要的各种技术读物。

6.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加强管理的知识读物。

7.适合农村需要的,包括衣、食、住、行、医药卫生等内容的各种生活用书。适合农村使用的指导计划生育和科学育儿的图书。

8.适合农民特别是在乡知识青年阅读的文艺读物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用书。

(七)少年儿童读物

1.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读物。

2.辅导少先队活动和宣讲学生守则的读物。

3.社会科学知识读物,包括历史、地理知识读物。

4.自然科学知识读物,包括手工制作的知识读物。

5.配合教学大纲的中、小学生辅导读物。

6.小学的中、低年级课外读物。

7.学龄前儿童的启蒙读物。

8.多种形式的少儿文艺读物。

9.农村少年儿童读物。

10.少儿读物丛书,少儿百科全书。

(八)百科全书和辞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各类专业百科全书。

2.《当代中国》大型丛书。

3.《中国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辞典》。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及各类中外语文工具书。

5.各类专业辞书及专业年鉴。

五、认真做好制定图书出版规划的工作

1.要充分认识制订图书出版规划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同落实十二大精神、执行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方针、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总结历史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薄弱环节,做好全面安排。

2.在1983年内,要用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制订规划打好基础。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各方面读者的意见,掌握读者需要的情况(包括实际工作部门、生产部门、科研部门、教学部门的需要和各类读者的个人需要)和作者写作的情况(包括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科研规划、写作规划和翻译规划),结合本社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通盘考虑。

3.要发动编辑部的全体同志积极投入制订图书出版规划的工作,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总编辑、编辑室主任在一段时间之内要全力以赴。出版社的上级主管部门要负责进行指导和审核。

4.要根据图书出版选题规划的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年度出书计划。

5.要提出完成规划的主要措施,干部培训、书刊印刷、图书发行、物资供应及生活后勤等各个方面,均应提出相应要求,互相配合,为完成规划共同努力。

6.各出版社1983-1990年图书出版规划应在1983年12月31日以前报文化部出版局备案,一式5份。

7.文化部出版局要对各出版社的长远出书选题规划和年度出书计划进行必要的协调,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要继续抓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农村读物、少儿读物、中外语文工具书、现代外国政治学术著作、部分文学古籍、旅游读物、民族文字图书、科普读物等项选题规划的实施,并继续组织其他重点门类的选题规划。要配合教育部做好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协助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抓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实施。要在各出版社图书出版选题规划的基础上,拟订全国的图书出版重点选题规划。

(文化部文出字(83)第448号文件,1983年2月5日)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