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1982年中国大事记
1982年中国大事记
1982年1月1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纪要》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1月11日 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
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传达了中央常委关于对一些干部走私贩私,贪污受贿,把大量国家财产窃为己有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采取紧急措施的指示。中央常委提出,对于这个严重毁坏党的威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全党一定要抓住不放,雷厉风行地加以解决。3月8日,根据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需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一些有关条款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
同日 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对台湾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允许的,他们不破坏大陆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那个制度。国家统一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
1月11日、13日 中央讨论精简机构问题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报告,他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19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的讲话印发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党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工作逐步展开。
1月14日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对外经济关系问题发表意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
1月30日 肯定知识分子工作发挥的作用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检查一次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通知》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要求进一步消除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真正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
3月6日 国务院机构改革裁剪部门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初步方案。按此方案,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将由现有的98个,裁减、合并为52个。会议决定:国务院设国务委员若干人,职位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级,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主任。
4月13日 提出打击经济领域犯罪 进行反腐斗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决定》尖锐地指出:打击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进行反对腐化变质的斗争,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这场斗争必然是长期的持久的。此前的4月1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这一决定的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的保证,即:第一,体制改革;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第四,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8月17日 中美第三个联合公报发表 解决美对台军售问题
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这个公报是继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和1979年建交公报之后,第三个有关中美关系的重要公报。
9月1日-11日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胡耀邦代表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宣布,我们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9月24日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阐述中国对香港问题立场
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第一,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二,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后,继续保持香港繁荣。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第三,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10月7日-16日 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我国向预定海域用潜艇在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11月24日-12月11日 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举行
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加扩大,是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前程远大,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共同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11月26日-12月10日 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举行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彭真所作的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关于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批准了赵紫阳总理《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项法律;以及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等项决议。
12月3日 经济特区试办三年成绩获肯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当前试办经济特区工作中若干问题的纪要》,肯定了试办特区三年来的成绩。《纪要》强调要赋予特区更多自主权,特区的各种税收应实行优惠待遇,要加速制定和完善经济立法等。
12月20日-30日 共青团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选出了新一届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在31日举行的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王兆国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等6人当选为书记处书记。
12月30日 国民生产总值5294.7亿元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理领导班子中“三种人”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对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这“三种人”,必须坚决把他们从领导班子中清理出去,调离要害部门和要害岗位。对清理出领导班子的“三种人”,应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给以改正错误、弃旧图新的机会。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294.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5%,第二产业增长5.6%,第三产业增长13.0%。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5.31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5.53亿元。全国财政收入12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3.1%,财政支出12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8.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70.0亿元,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1.9%。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772.02亿元,其中出口414.33亿元,进口357.69亿元,出超56.64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收入535.3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70.11元。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