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金融改革 刘鸿儒:我的任务是开荒、修路、铺轨道
刘鸿儒:我的任务是开荒、修路、铺轨道
如果没有经历过中国早期股市,可能没办法想象,中国证监会和它的首任掌门人是诞生于何种狂热之中的。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统一实行自由竞价交易,沪市股价全部放开,上证指数一天之内涨幅高达105.27%,受财富效应的强烈刺激,民众炒股热情高涨。
1992年8月10日,在深圳有关部门发放新股认购申请表的过程中,由于申请表供不应求,加上组织不严密和一些舞弊行为,申购人群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受其影响,两地股市大跌,从8月11日到11月17日,上证指数的最高跌幅达到60%。“8·10风波”直接促成了证券监管机构的诞生。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兼任主任,其办事机构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它成为中国股市的最高直接管理当局。而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
“试点不能撤销,改革不能后退”
其实,刘鸿儒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鸿儒就大胆提出,“中国要发展股票市场,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985年的党代会通过了刘鸿儒在人民银行时主持起草的,“建立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促进资金市场的形成”等建议,列入“七五计划”。
后来,刘鸿儒在文章中表示,在“股份制是80年代以来唯一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国有企业改革形式”,“股票市场是适应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而产生的,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也使得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而中国股市则在这段时间中渐渐发展起来。截至1990年底,我国共有4750家企业发行了各种形式的股票,共筹资42.01亿元。其中,公开发行股票筹资17.39亿元,非公开发行筹资24.62亿元。
然而,股票市场也开始出现“过热”的苗头。根据当时人民银行的调查,到1990年6月末,深圳发展银行股票价格为24.85元,在4月拆股之前它的价格更是高达176.78元,比发行价格上涨784%;金田股票每股83元,比发行价上涨730%;万科每股7.13元,比发行价格上涨613;安达每股8.76元,原野每股53.21元,分别比发行价格上涨776%和423%。全国的资金也有源源不断向深圳聚拢之势,股票热引起了关注和争论。
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刘鸿儒奉命,三次率调查组,深入到深沪两地的交易网点实地研究对策。
在调研后,刘鸿儒认为,“无论如何,股票市场的试点还是应该继续试下去,否则我们在全国、在世界面前无法交代。改革不能后退,股市可以不扩大。”最后,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刘鸿儒一直都说:“保留这片改革成果,是党中央的英明决定”。
直到“8·10风波”的发生,刘鸿儒终于来到了资本市场的最前沿,这次他的身份是中国证监会的首任掌门人。他租了保利大厦的两层楼作为办公室,拿着借来的办公经费,开始了第一届证监会的工作。
A股历史上的第一次救市
而刘鸿儒上任后,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股市。
1992年11月17日上证综合指数跌至放开股价后新低386.85点。此时,与放开股价时的1429.01相比,已经跌去近73%。
股市此后又大幅攀升,至1993年2月16日到达1558.95点,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回补。然而当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1588.95的高点开始大幅下跌。
1993年3月14日,刘鸿儒在上交所第四次会议上宣布“四不”救市政策:55亿新股上半年不上市; 当年不征收股票转让所得税; 公股、个人股年内不并轨;上市公司不得乱配股。
[page]股市依然一路狂泻,一直到7月29日的历史最低点325.89点,与最高位相比,跌幅达79.5%,大盘再度陷入低迷。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这是中国股市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出手救市。
8月1日,三大救市政策开始生效,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从7月29日的最低点325.89点涨到9月13日的1052.93点,涨幅超过200%。
虽然在任期间的三大政策是中国股市历史上的第一次救市行为,但刘鸿儒认为,对证券市场,政府要改变当“婆婆”的习惯,政府伸出的“手”应适可而止。应逐步淡化行政色彩,走市场化的道路。“阳光是有效的消毒剂,电灯是最好的警察”是刘鸿儒的名言。
走下火山口
上任之初,刘鸿儒就说,我是第一任主席,我们第一届的任务就是开荒、修路、铺轨道,把这些事情做起来,任务就算完成了。
股市发展关系千家万户的投资者,刘鸿儒说过:“股票市场价格猛涨,上边有意见,怕影响社会安定;股价猛跌,下边有意见,怕被套牢;不涨不跌,所有人都有意见,人家会说你办的不像市场。”因此,他一直致力于防范股市风险。
他说,有股市就有风险,想彻底铲除是不可能的,股票市场发展就是一个风险不断出现不断治理的过程。
刘鸿儒在任期间,先后推出《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还有相应的配套法规。这些法规,在以后的若干年内,为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鸿儒在证监会主席上任之初就表示过:这项工作是火山口,实在要我做,时间也不能长。然而把他烧倒的,是继“8·10”后第二个影响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的灾难性事件——“327国债期货事件”。
1995年初,327国债即将到期,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当年2月23日的期货市场上,多空双方围绕“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进行对赌,双方都动用了大量银行资金,违规交易327合约,当空方眼看将成大败之局;空方主帅万国证券老总管金生紧急调动上亿银行资金,在收盘的最后8分钟抛出1056万口卖单砸盘,面值达2112亿元,远远多于327国债的真实发行量。“327”由暴涨3元瞬间直线下跌0.71元。多方崩溃。
当晚上交所紧急宣布最后8分钟交易无效,并组织协议平仓,万国证券亏损16亿元。第二天,万国证券发生挤兑。3个月后,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
事后,多方主力辽国发清盘,掌门人高氏兄弟外逃不知去向,万国证券被接管,老总管金生被判刑。同时,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去职。
[page]1995年5月,刘鸿儒也终于离开了火山口。
原中国证券业协会研究部主任黄丹华曾表示:“327国债期货事件集中反映了我们当时证券监管制度出现漏洞,不仅是股市,是整个金融制度、金融市场的问题。要说刘老在这个事情上负有什么直接责任我看也不见得,但这个市场毕竟是由他在管。”
用刘鸿儒自己的话说:“改革者大部分要牺牲。他是突破旧体制障碍的人,从理论本身到既得利益集团都需要他来突破。你冲到前面,触犯律条,突破理论禁区、习惯禁区,当然就有一帮人反对你。从历史上看,这样的人最后都不会留在原位。接着再做的很可能是曾经批判过他们的人,这没关系,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它最终是一步一步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了。这个东西要坦然相对。”
对于多年来股市遇到的争论,刘鸿儒总结到:“我国股票市场在争论中产生,也在争论中发展和成长。80年代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争论,90年代初期要不要股票市场的争论,90年代中后期规范与发展的争论。”
他说:“争论既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引发的,也是由于股票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展开的,还会一次次地发生,争论的最大赢家是我们的整个市场。”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