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汇报提纲》的前前后后
《汇报提纲》的前前后后
一、对邓选题注的一点补正
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担任了党的副主席、政府的副总理、军委的副主席、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着手抓全面整顿。凡是整顿开来的地方,都出现了新的希望。
科学院工作的整顿,科学技术工作的整顿,是全面整顿中的一个方面。
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由以前的“三科”(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组成。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中央派了胡耀邦、李昌、王光伟等同志到中国科学院去抓整顿。七月中去的,工作了二十天,“查阅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同院内外的一些同志进行了座谈,作了点调查”,八月十一日写出了一个汇报提纲(讨论稿),题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后来,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又请当时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胡乔木,同胡耀邦一起,还组织了几个同志,研究修改《汇报提纲》。参与执笔的,记得有中国科学院的吴明瑜、明廷华,有教育部的甘子玉和我,还有政治研究室的孙小礼。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向国务院汇报,送的是这个修改过的稿子,题目已经改成《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邓小平主持国务院会议听取汇报,胡耀邦、李昌作汇报,邓小平、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华国锋、谷牧都讲了话。邓小平讲话和插话的要点,现在已经整理成文,以《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为题,补收进修订后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了。
在邓选中,此文有一个题注,说:“这是邓小平同志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汇报《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时的插话。”
题注是对的,但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严格地说,《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这篇文章,是邓小平同志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对《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作说明时的一些讲话。
二、“无可争辩”的命题
《汇报提纲》惹起轩然大波的一句话,就是引用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听取《汇报提纲》时的讲话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显然,这句话的关键,是要论证作为科技人员的知识分子,是“劳动者”,而不是不事劳动的资产者、剥削者。这同一九六二年广州会议和一九五六年知识分子会议的思路,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意图,用后来的语言来说,就是拨乱反正,返回到广州会议和知识分子会议的正确结论上来。
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命题,是被当作一个既定的命题,以这个命题为根据,来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
当时,认为这个命题是毛泽东的命题,是马克思的命题,是无可争辩的命题,根据这个命题就可以把那种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不承认科技人员是劳动者的论调驳倒了。
这也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
可是,在随后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恰恰是这个“毛泽东的命题”、“马克思的命题”引起了争辩,被大加挞伐,被说成是“伪造”和“篡改”,被斥之为鼓吹“反马克思主义”的“唯生产力论”和“科学技术决定论”,以至于成为中国政治生活和中国理论界的一桩历史公案。这桩旧公案,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恐怕青年人大都不知道了,就是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恐怕也大都知之不详。所以,不妨在这里讲讲这一段故事,以便于大家了解当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的艰难的历史背景。
[page]三、一本语录
当时为什么会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毛泽东的命题”呢?
这就要讲到胡耀邦等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以后“查阅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的事了。这里涉及一本小册子、一篇中央文件。
一本小册子,就是《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这本语录汇编。
这本小册子大约是一九六八年出的,没有标明编辑和出版单位,在封面上印了“内部资料,妥为保存”的字样。
在此以前(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人民出版社内部正式出版过一本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编辑、经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颁发下来广泛学习。《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显系仿照《毛主席论教育革命》而编辑的。据推测,很可能是当时中国科学院或者国家科委的革命委员会之类的机构编印的。
这本小册子一如《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也是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有关语录的汇编,除了从正式发表过的文章中摘出的语录以外,还有不少从“文化大革命”中流传开来的内部讲话中摘出的语录。但是,《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不是经毛泽东审定后出版的,所以它所选用的从内部讲话中摘出的语录,没有经毛泽东审定过的权威性。
在《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所收的一九六三年的语录中,有这样一条:
“要打这一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过去打上层建筑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要以革命的精神来搞科学技术工作。”
末尾注明:“听取科学技术十年规划汇报时的讲话(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由于这本小册子在科技界流传很广,这段语录在科技界也广为人知。
四、一篇纪要
一篇中央文件,就是《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纪要》。
一九七二年八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这是林彪垮台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各方面纠正极左思潮的影响而召开的一系列工作会议中的一个。这个会开得很长,开始的时候,大家积极地揭发林彪极左思潮对科学技术工作的破坏,开到后来,传来林彪路线的实质是极右而不是极左的指示,使批“左”的势头又受挫折。到一九七三年一月四日,通过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纪要》,作为草案下发。
这个纪要,反映了一些批林纠“左”的成果,又不能不反映批林批极右的指示精神。纪要的第一部分,在历述毛主席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一系列指示之后,总起来写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只要我们坚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把上层建筑领域的斗、批、改搞好了,以革命的精神来搞科学技术工作,就能使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事业更加繁荣,更好地为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我国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够迅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段结语中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以革命精神来搞科学技术工作”,显然是根据流传的那段毛主席语录写出来的,虽然没有用黑体字。科技界许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这句话是没有明说的毛主席语录,并且已经写进中央的正式文件中。
五、针对性的引用
以上所述,是过去的事情。到一九七五年的时候,胡耀邦等同志为准备《汇报提纲》,叫人精选和打印了一本供领导研究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科学工作》,总共十六条,毛泽东的八条,其中就列有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在内的那一条。这当然与以上所述的那本小册子和那篇纪要有关,引用的文字完全是根据那本小册子。
八月十一日印出来的《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讨论稿)》,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是“关于充分肯定科技战线上的成绩问题”;第二个是“关于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第三个是“关于力求弄通毛主席提出的科技战线的具体路线问题”;第四个是“关于科技战线知识分子政策问题”;第五个是“关于科技十年规划轮廓的初步设想问题”;第六个是“关于院部和直属单位的整顿问题”。
在“力求弄通毛主席提出的科技战线的具体路线问题”这个部分中,用分析情况和思想的方法,讲了六个问题:“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关系”、“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的关系”、“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长处的关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在分析第二个问题“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关系”时,写了:
“科学来源于生产,又指导生产、促进生产。怎么才能多快好省发展生产?决定的因素是人,一靠人们的高度政治觉悟、革命干劲,二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向前发展。”
这段话里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没有用黑体字排印,而是属于没有明说的语录,不加引号的引用。
[page]《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九月二十六日向国务院汇报稿),对原来的《汇报提纲》作了修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坚决地、全面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科技路线”。这一部分修改的思路,是把分析情况和思想,改为集纳毛主席历来对科学技术工作的指示,六个问题变成了十条集纳。分析问题的写法自然比集纳语录的写法要好,改为集纳语录的写法自然也有那时的考虑。
这十条集纳,第一条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第二条是我国科学技术“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第三条是工人阶级须有宏大的科学技术专家队伍。第四条是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第五条是政治和技术的统一。第六条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第七条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第八条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九条是世界观的转变。第十条是党的领导,全党学习科学知识。其中第二条的全文是:
规定了我国科学技术“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目标。“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由于采用的是列举和集纳历次指示的方式,引号中的那些话,包括过去没有正式发表过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这两句,都排印成了黑体字,即那时成为定规的经典作家语录专用字体。
除这两句以外,在第六条(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中还引用了一句“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也是从同一次讲话中引用并排印成黑体字的。
为什么这样重视这几段没有发表过的毛主席指示呢?因为这时引用它们,有特殊的针对性。引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但是为了强调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在国家现代化中的作用,而且是针对当时“四人帮”鼓吹的把科学技术看作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的观点;引用“不搞理论是不行的”,则是针对当时“四人帮”否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把加强这种理论研究批判为刮“理论风”的观点。
虽然这几段指示过去没有正式发表过,但是现在这个文件是准备送请毛主席审阅的,只要毛主席审阅同意发表,那就是在这个文件中正式发表了。以这样的方式发表毛主席没有发表过的指示,在当时的文件和报刊重要文章中是常用的。
本文摘自《龚育之回忆:毛泽东自我批评》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