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文化体制文化总论 以社会化为重点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以社会化为重点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即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近些年,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但基本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强,与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尚有较大差距。目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投入明显增大,体制转型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使用效益较低;转企改制普遍推行,公益性下降的问题逐步突出。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以社会化为重点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转型

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型有一个目标选择问题。

1.回归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定位不清,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既负责公共产品生产,同时还承担着某些行政职能和市场职能,行政性、公益性和市场性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当前的主要做法是,“普遍转企”。初步的实践证明,以减少财政拨款和人员编制为初衷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使其属性容易从公益性转向逐利性,使追求利润、以营利为主积累的矛盾与问题逐步突出。建议明确,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主体的基本定位,应当把公益性回归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把提高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强化专业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从强化专业性的要求出发,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弱化行政色彩,着力强化专业性,要更多地按专业属性管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绩效。

 3.提高独立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要实现公益性回归,关键在于改变“行政化”倾向。例如,要把政府严格定位为出资者和监管者,不再履行直接管理责任;探索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出资人制度和独立事业法人财产制度;构建并完善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机制。再例如,要加快剥离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的基础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定相关规定,以防止文化事业领域可能会出现的过度产业化倾向。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从实践看,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的单一供给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这就需要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建设,更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服务生产,以创新公共文化的提供方式。应当说,这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1.推进制度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平等准入的环境,还面临着一些政策和制度障碍。例如,“民办”文化公益机构在财税、人事、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歧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门槛”,并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2.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在确立政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为吸引社会投资,适应多元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第一,凡法律未禁止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都应对社会民间资本放开;第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特许或建立公私合作伙伴等方式让渡给市场主体经营;第三,通过减税、免税、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3.采取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凡是可以通过采购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不影响该项服务稳定供给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对包括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机构一视同仁,以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page]

三、支持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从现实看,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的工作重心在基层,在城镇社区。为此,要把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载体,发挥其具有距离需求方最近、最能反映真实需求、能将服务传递到最基层的优势,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做实、做强、做大。

1.强化城镇社区的公共文化职能。加大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将文化站网络覆盖城镇社区;赋予社区文化站比较大的独立性和经营自主权,搞活社区文化体制,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鼓励社区改变运行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把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城镇社区网络。

    2.以社区为重要载体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我国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的严重短缺,是制约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大难题。为此,建议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情况出发,以社区为载体组建一支社会化的人才队伍,以相关政策和体制安排,吸引一批热心于公益性文化、离退休人员和社会民间文化爱好者,建立一支社会广泛参与、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四、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投资体制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向大型场馆为主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倾斜的特征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但也要看到,这种投资方式的效率比较低,相当多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而且还需要财政继续投入维持基本运行。“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比较突出。

建议从中央、省市做起,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投资体制。这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可以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第二,可以确保投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使公共文化服务稳步发展;第三,注重成本效益核算,有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第四,能够支持社会效益高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实现优胜劣汰,并推动现有文化事业机构的重组与改革。

在全国政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2011年8月26日,北京。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