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中改院资料 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在政协小组会上的发言摘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篇第四章中“十个政策导向”把着力点放到“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上。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在做大经济总量上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但现行增长方式的某些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能不能从做大经济总量走向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十二五”这5年至关重要。 

一、如何客观判断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关键是对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突出矛盾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1. 投资-消费失衡是现行发展方式的突出矛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投资-消费失衡,这是很客观的。从现实看,投资-消费失衡是现行发展方式的突出矛盾。这些年,尤其是2003年以来,一方面GDP呈现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下降到48%。改革开放之初,居民消费率接近50%,现在只有35%左右。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例如,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相比,大概低于这三个国家15~30个百分点。这两年,尽管我国在拉动消费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2010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5.6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率只有3.9个百分点,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消费率偏低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十二五”是我国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关键在于能不能推进相应的政策调整与体制变革,构建消费主导的格局。这个矛盾不解决,尽管我国在短期内仍然能保持较快的增长,但难以实现中长期的持续发展。所以,“远虑大于近忧”。我们应当立足中长期发展,客观判断最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

2. “十二五”消费率是个关键因素。  

《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提出了几个约束性指标。例如,服务业占比增加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这些都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措施。在提出这些约束性指标的同时,也应当提出“十二五”消费率提升的目标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强调“提高居民消费率”、“拉动消费”,但都没有明确消费率提升的具体目标。  改变经济结构,首要任务是确立消费主导的地位。“十二五”需要实现投资-消费的基本平衡,初步实现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如果“十二五”时期,最终消费率由2009年的48%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恢复到45%左右的话,就会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具体实施细则中,把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作为一个约束性目标。我认为,这是“十二五”关键性的约束目标。  3. 投资-消费失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当前,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很低。为什么一方面GDP增长速度很快,一方面消费率不断下降?这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反映了投资-消费失衡的突出矛盾。在这个背景下,需要适当控制地方的经济增长速度。有26个省的“十二五”规划提出GDP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有5~6个省提出GDP要翻番。不难看出,追求GDP总量扩张仍是相当多地方“十二五”发展的重点。尽管中央提出了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规划,但如何约束地方行为,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page]

二、如何客观估计国内的消费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提出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经过努力逐步使我国消费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在看到我国消费潜力巨大的同时,更要看到这个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很低。“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但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只有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34.95%,到2009年下降到23.8%。

2. 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在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是导致新阶段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当前,在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总体解决以后,公共产品短缺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为此,需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在注重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主要矛盾的同时,更需要强调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以温饱为特征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而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特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且日趋多样化,如健康、住房、教育等。这些需求如果不能得到基本满足,改变消费预期、拉动消费很困难。

3. 如何建立拉动消费的长效机制?第一,从收入分配来看,这件事情拖不下去了。今年应当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的具体方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2011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也就是不低于8%。从整个拉动消费需求来看,收入分配需要有一些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能不能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控制在3倍以内,已经成为经济矛盾、社会矛盾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全局性问题。

第二,原计划2020年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看“十二五”时期提前实现这个目标是有条件的。“十二五”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改变老百姓消费预期、提升消费率将有明显作用。

第三,《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把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个历史性标志。这里的关键是农民工问题。去年,我提出“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可能到“十三五”、“十四五”都解决不了。我认为,在80、90后农民工成为主体的情况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允许继续保留农民工身份并保证不演变成全局性的矛盾问题呢?“十二五”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有可能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埋下重大隐患。更何况,我们已经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包括两个大问题:一是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讲的很清楚,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二是制度安排要合理,“农民工”身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仍然保留的一种不公平的制度安排。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还保留所谓的“农民工”,无论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我们不能无休止地讨论解决所谓“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

4. 如何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关于拉动居民消费需求,《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都讲的很具体。例如:第一,全面拉动消费,即包括文化、旅游、养老在内的居民消费。文化消费中谈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国的文化消费占GDP总量大约为2.5%,日本、韩国为15%左右,美国是20%。我国如果不采取一些大的举措,想要推动文化产业在未来5~1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有困难的。

第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是“十二五”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问题在于,公共消费的重点何在?保障性住房同样可以拉动消费,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能拉动消费,可能比某些基础设施投资的效应还大。另外,健康市场、教育市场潜力相当大。去年12月底,我应邀为美国通用公司主管做一场讲座。通用公司计划未来5~10年在我国县级以上都有他们的健康产品和服务。此外,我们还需要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消费市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金融等方面,值得做的文章很大。

5. 如何促进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三点很重要:第一,严格限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范围不限定,发展方式要转变很难。第二,严格规范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和投资行为。第三,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适度开放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市场,鼓励和扩大社会投资,使之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