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建省办特区非一朝一夕之功 亲历者讲述那段岁月
建省办特区非一朝一夕之功 亲历者讲述那段岁月
亲历者褚石讲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夕那段艰辛岁月
建省办特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个地区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先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经过无数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得来的结果。他们是海南改革开放的先驱者,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奠基人。
20年前,曾担任海南行政区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的褚石深情回顾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夕那段艰辛岁月。“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但我在海南工作和生活了大半辈子,我的青春和激情都留在了海南,我非常热爱这片土地。”1950年就来到海南的褚石,参与过海南的土改事业,也见证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但是最令他难忘的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夕的那段艰辛岁月。
两次进京
随雷宇等人为海南“化缘”
“建省以前,海南是个老少边穷地区,一穷二白,许多人包括许多领导都不了解海南。海南能够建省办经济特区,能够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绩,除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外,离不开那些为了海南经济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人们。其中时任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兼公署主任的雷宇曾带着我和其他几个部门的领导两次进京,向中央汇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听了汇报后,召集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座谈,对海南提出需要支持、帮助、授权的事宜,逐一讨论落实。随后雷宇带着我们一一拜访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口岸办、煤炭部、交通部、财政部,甚至气象局。上至部长、司长,下至经办人员,向各个部门宣传海南,汇报海南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够了解海南,给予海南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有时去某一个部,刚好部长不在。我们只好耐心地等着。跟和尚‘化缘’一样,拜访了20多个部门,在北京一待就是半个月。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遭遇尴尬
一些部门对海南不太了解
“我们在拜访各个部门时,发现一些部门的领导对海南不太了解,有些人甚至从来没听过海南。这说明过去海南向中央汇报得太少。因为缺乏对海南的了解,所以在我们汇报工作、争取中央的支持时,遭遇了许多尴尬的事情。”褚石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他们来到交通部,向交通部反映说,海南的秀英港口太浅,万吨以上的大船根本进不来,物质运输受阻,希望交通部能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扩建海口秀英港,让万吨以上的船只出入港口,这样海南的物流就可以畅通。没想到,当时的交通部一位领导听了汇报后说:“海南现在根本不具备条件,建万吨以上船只进出港口,晒太阳吗?”雷宇听后争辩说:“我们建港口不是晒太阳,是晒‘物质’”。这次去北京“游说”,对褚石的触动非常大。褚石告诉记者,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交通部还是给了海南很大的支持,并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海南扩建海口、八所、三亚、清澜等港口,使吞吐能力达到上万吨。
精诚所至
[page]得到各部委办支持
褚石回忆说,当时他们在北京待了十多天,走了26个部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对雷宇的劲头,也深为叹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为我们用诚心打动人,所以每次上北京游说,都得到各部委办的支持,收获颇丰。财政部在资金上给予了海南大力支持,他们同意海南自己的财政收入可以不上缴中央,海南在发展中急需的资金缺口,中央将全力支持。当时海南岛一年只有20多万吨煤,仅够火电用煤,缺口非常大,要发展工业无从谈起,煤炭部得知情况后,同意根据海南的实际需要,增加煤炭供应量。在政策上,中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仅给海南进口特权,还批准海南实行一些优惠政策、方便境外人士进出等等。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获使我们大受鼓舞,让我们非常感动。”说到这里,褚石激动不已:“海南20多个项目,都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在当时,许多人都感到很意外!”更令人欣喜的是,198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问题讨论纪要》。 1984年,各部委支持海南的项目投资总额,号称6亿,但真正投入的钱,远远不及此数。
优惠政策
让客商愿意来海南投资
中央赋予海南的政策,在岛外引起的反响,比在岛内大得多。许多外商闻风而至,络绎不绝,到海南考察投资环境。褚石清楚地记得,在国家经贸部组织的一次沿海开放城市香港引进外资洽谈会上,海南团与外商签约意向书金额达37亿元,其中来料加工成本就达6亿元。褚石告诉记者说:“当时我是海南团的副团长,第一次去香港参加全国引进外资洽谈会。当时参加洽谈会的有大连、青岛、浙江等许多经济较好的沿海城市。海南算是经济比较落后的。不过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中央支持的许多优惠政策。为了让别人认识海南、了解海南,在洽谈会上,我们宣传海南、给嘉宾们分发宣传资料。通过我们的宣传,许多人对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一些外国人看了之后赞叹中国竟有如此美丽的地方。”这次洽谈会上,海南名声大震,许多港澳台商人和外国商人纷纷把投资目光投向了海南。褚石说,那次洽谈会上,海南收获最大的不仅仅是37亿这样一个数字,而是通过洽谈会,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海南,了解了海南,愿意来海南投资发展。
吹响前奏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1986年,褚石被派驻香港担任海南驻香港商务处主任。在香港负责引进外资,组织外商来海南投资。褚石说:“海南驻香港商务处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香港这个窗口,我们动员了许多在外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生活的海南籍商人来海南投资,有1万人以上。这些人包括在日本的海南籍商人陈学忠、在泰国的海南籍商人陈颖杜等,他们为海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海南建省的提案,褚石闻讯心潮澎湃。“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之不易!”褚石感叹道。接下来,一连串的喜事,让褚石欣喜不已。同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挂牌。5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5月10日,海南省投资服务中心成立。该中心集中海南经济合作、工商管理、银行、建设、环保、海关、保险等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联合办公,为前来海南的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一条龙”服务。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经济特区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和邮递物品的管理规定》……
回顾海南建省以前所走过的艰苦岁月,褚石感慨地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基础上才有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吹响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奏曲的改革先驱者。”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