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中国特区省的崛起 (节选)
中国特区省的崛起 (节选)
公元1988年4月13日上午9点35分。
中国首都北京。庄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二千九百多名代表,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决定:
一、批准设立海南省,撤销海南行政区。海南省人民政府驻海口市。
二、海南省管辖海口市、三亚市、通什市、琼山县、琼海县、文昌县、万宁县、屯昌县、定安县、澄迈县、临高县、儋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接着二千九百多只手又一次庄严地举起,通过了《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
就在这历史的瞬间,海南人民翘首以盼的海南省宣告诞生了。
她是新中国的第31个省,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喜讯传来,宝岛大地群情振奋。当天下午,《海南日报》以特大字号的标题套红出版《号外》,及时传播这一喜讯。升级为省会的海口市,人们自发地燃放鞭炮,热烈庆祝。
海南省的诞生,通过立法程序,时间只有短暂的一瞬;而追溯历史,她却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孕育和几代人的努力。
1987年8月28日,国务院正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建议撤销海南行政区,将海南行政区所辖区域从广东省划出来,单独建立海南省。
9月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提请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开展筹备工作。
1987年9月23日,是琼崖纵队建立60周年纪念日。许士杰、梁湘特意选在22日飞抵海口上任。第二天,他俩意气风发地出席纪念大会“亮相”。
许士杰、梁湘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时代赋予的使命,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特区省的筹备工作。
建省筹备组领导成员确定从5个方面做好建省筹备工作:一、会同中央有关部门草拟办大特区的政策;二、设计机构体制改革方案;三、选好干部,配备各级领导班子;四、制订经济特区的战略规划;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中心工作:发展生产力。
1988年3月30日,建省筹备组负责同志在琼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透露:海南筹备建省半年来,已接待来琼洽谈投资的外商、港商2164批、716人次,利用外资方面的意向投资有30多亿美元,已批准的外资项目24项,合同投资1.014亿美元;接待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部门602批、2222人次,已批准内联合作项目69项,合同投资1.2亿元人民币。
4月15日,国务院批转的“红头文件”:《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的座谈会纪要》正式下发。
5月4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
自从外界得知海南建省、办特区,曾经被人们冷眼相看的海南岛骤然冲来三股热浪:一股是如前所述的“投资热”;另一股是“购置房地产热”,海口、三亚两市的地皮成倍起价,商品楼被抢购一空;而最热的一股浪潮则是“人才流入热”。
1988年4月26日,海口地区丽日当空。原海南行政区党委、行政区政府门口,红灯高挂,彩旗飘扬。门前,挤满了自发来看热闹的人群。几十名记者、摄影师摆开架势,打开镜头,等待着历史的一瞬。
中午12时许,在热烈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许士杰、梁湘等领导同志为悬挂在机关大门口的两块衔牌揭去了鲜红的披纱,两块衔牌上分别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
“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
“海南省人民政府”。
中国第一个特区省———海南省就这样在浩瀚的南海上崛起!
作/品/延/伸
坚实的足迹
本报今天发表的长篇通讯《中国特区省的崛起》,翔实地记载了海南筹备建省十个月余的光荣历程。“大文弥朴,质有余也。”这是一篇值得人们认真阅读的文章。
回顾建省工作,凡无偏见者,都会得出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坚实的足迹,健康的道路,卓著的成就。建省筹备工作虽然仅仅历时十个月余,但在海南的发展史上将占有极为重要的一页,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笔!
海南建省虽遇到种种困难,但改革、开放的潮流正合着时代的脉搏、沿着历史的走向一泻千里。总趋势不可逆转。建省工作的胜利完成,证明了中央在海南建省、兴办经济大特区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