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纪念:1984年商品经济写入党的决议
改革开放30年纪念:1984年商品经济写入党的决议
1984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
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成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邓小平这样评价。
【缘起】
提“商品经济必将万古长青”如泥牛入海
“起草过程中,对要不要提商品经济争议很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体改委原委员杨启先参与了这个文件的起草,他说,就是在文件出来后,争论也没有停止。
作为经济学家,杨启先认为这个《决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需逐步解决,但提出了“商品经济”概念是很大的突破。
然而,这样的突破却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
“商品经济必将万古长青。”早在1962年,广东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卓炯便提出了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在那个年代,卓炯的声音如泥牛入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空气开始活跃,学界开始重提商品经济。
卓炯1979年春又撰写了著名论文《破除产品经济 发展商品经济》。同年,在无锡召开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规律讨论会上,厦门大学教授胡兆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一年后,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邓力群在《财贸战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主张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但这些见解没有被采纳。
1980年5月,被称为改革开放重要参谋的原国务院体改办(原国家体改委前身)成立,也希望在“商品经济”问题上作些努力,但没有成功。
杨启先说,体改办在1980年9月8日起草了成立后的第一个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用了经济学家薛暮桥的话:“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但在各省书记省长的座谈会上,对此分歧很大,文件也只好搁置另议。
1981年,杨启先就任体改办规划局长,提法就谨慎多了,只能说我国“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或者说充分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重提】
主张“商品经济论”被批“知识分子劣根性”
到了这一年底,“商品经济”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能冲击国家计划,农民只能在国家计划的范围内活动。”1981年11月22日,陈云在与各省书记座谈会上也强调要“按计划办事”。
“那个阶段,理论界也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干扰。”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说,一位中央领导曾批判经济学家关于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观点,说这些主张势必“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最终,1982年9月1日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指出“中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1982年、1983年间,媒体对商品经济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因主张“商品经济论”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还被批评为“有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在受到批判之后,薛暮桥最终作出了让步,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不是商品经济,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
1982年和1983年对商品经济的批评有一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商品经济就被当成了精神污染之一。一位德高望重的南开大学教授就在《天津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经济理论界的精神污染。
其间,高层内部把经济学家分为四类,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作为第一类,主张商品经济的则列入第四类。
[page]【起草】
“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文件起草小组调整
到了1984年,即将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在讨论会议究竟研究什么问题时,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经济的改革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最理想的是搞个改革的文件,搞个对全党起到巨大鼓舞作用的文件。
杨启先回忆,商品经济论在当时理论界已屡有提及、但中央文件尚未写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遂向中央建议,要专门搞一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从1984年6月份开始起草,杨启先被调入到起草小组。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央成立了以胡耀邦、赵 紫阳、胡启立、胡乔木、姚依林、田纪云组成的文件起草领导小组,先后找有关部门、省市的领导开座谈会。
起草小组先写提纲,但讨论了多次也跳不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路数。这时,有人提出要在商品经济问题上有突破。尽管如此,但起草小组内部仍形不成统一意见。
1984年七八月间,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这一问题,胡耀邦主持,两次讨论之后,胡耀邦对没有跳出计划经济圈子的提纲仍不满意。他强调,这是一个历史性文件,一定要写好。
原起草班子思想解放得不够,胡耀邦调整了起草小组的负责人,改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林涧清为首,同时增加郑必坚、龚育之、林子力、滕文生、高尚全等人进入文件起草小组。
1984年8月以后,新的起草班子开始工作。
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的高尚全,提出“改革就是要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扫清道路。”要把商品经济写进决定,在“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这句话之外,还要加上一句“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但仍有人反对写进商品经济,主要是害怕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混同起来,会变成资本主义。“因为反对的人官都比我大,所以我没有办法了。”高尚全说。
【讨论】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宪法不抵触”
事后,高尚全想了一个“计策”,建议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名义,在西苑饭店开了个理论研讨会,力图通过理论界的意见影响起草小组的意见。
研讨会请了20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会上,高尚全阐明文件应当在理论上有突破,应当明确地把“商品经济”写上去。大家讨论意见很一致,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个必然的途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要经过商品经济的阶段。
此外,研讨会也讨论了另一个问题,指出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不对称,也不科学。一个是社会制度,一个是手段和方法,二者不对称。
从北戴河回到北京以后,起草小组在玉泉山工作期间,胡耀邦、赵 紫阳又分别上山主持起草小组进行讨论,当谈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时任国务院总理赵 紫阳说,倾向于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其间,赵 紫阳听过很多建议,于光远、童大林等人开过一个会,坚决主张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给赵 紫阳写了一个会议简报。
与起草小组最后一次讨论时,还请去了邓力群,赵 紫阳首先问大家理论上有没有问题,杨启先说“能站得住”。赵 紫阳问和宪法有没有抵触,郑必坚说“没有矛盾,宪法上没有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最后又问邓力群有什么看法,邓力群说,他1979年就是这么提的。
【出炉】
中央决议正式成文前夕临时加句话
1984年9月9日,赵 紫阳给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4位常委写了封信,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表达了4层意思。
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要运用价值规律为计划服务。”“‘计划第一,价值规律第二’这一表述并不确切,今后不宜继续沿用。”
邓小平、陈云同志在他的信上画了圈表示同意。9月11日,中央召集了约1500人,讨论了征求意见稿,人员包括在京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市区、各大军区同志,以及26个大企业的负责人。
通过讨论加强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决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去。
同时,把原稿第四部分“改革计划体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标题改为“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但写进决定了不等于大家的思想都想通了。”杨启先说,由于一直有争议,《决定》正式成文的前一天晚上,又加了一句话“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银行、土地、矿山不是商品。”这实际是说商品经济仅限于生产产品的领域,而不包括生产要素,不是完全的商品经济体系。
《决定》的历史意义不容抹杀,尽管存有局限,但在一提商品经济就害怕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背景下,承认这样的观点使文件成了“有历史意义的一个文件”,并为后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本报记者 钱昊平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