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中改院资料 突出“特”字 推进以开放为主题的海南综合改革

突出“特”字 推进以开放为主题的海南综合改革

——关于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的4点建议

今天,我就突出“特”字这个主题作大会发言,感慨良多。作为亲身经历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近20年全过程的一名改革研究的学者来说,对过去因多种原因而错失某些重要的改革开放机遇感到惋惜,对今天再次强调突出“特”字,深感机遇来之不易,不可再失。为此,自去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院就突出“特”字、推进以开放为主题的海南综合改革进行了集中研究,现已初步形成一份约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下面,我简要地提四点建议。

一、突出“特”字,要确立通过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是海南的立省之本。海南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做好“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从当前的情况看,突出“特”字,首要的是改变常规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

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全面开放、还是南海合作开发与环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大趋势,又一次为海南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 

第一,充分估计改革开放在推进海南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近20年的实践一再说明,海南的经济发展程度与改革开放进程直接相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方针是符合海南实际的。前些年,海南经济总量增幅不尽人意,根本性原因在于未能突出“特”字,在于改革开放的相对滞后。把这个“根本性问题”解决好,海南经济发展就有可能步入持续增长之路。 

第二,突出“特”字,当前尤为关键的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如前不久卫留成书记指出的,“落后的思想、保守的观念,为改革发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使本来可以做的事没法做,本来可以做成的事做不成,贻误了改革发展的许多机遇”,因此,“进一步推进海南的各项事业,必须高度重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敢做、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破除一切束缚经济特区发展的思想禁锢和体制障碍”。卫书记的这段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当前,要在全省范围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尽快形成突出“特”字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突出“特”字,要在扩大开放中加快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

海南作为经济特区,经济的开放度既是形成特色经济结构的主要动力,又是其基本内涵。前些年,海南经济发展同沿海发达地区差距的逐步拉大,主要在于经济开放度的差距。只有把提高经济开放度作为海南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形成既有独特优势、又有竞争力的经济结构。 

第一,以旅游产业的全面开放提升海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旅游产业是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从现实看,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拥有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重要的在于旅游产业的开放度不够。2005年海南国际旅游人均消费仅为298美元,不仅远远低于2003年亚洲主要国家与地区人均1300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国内人均550美元的水平。为此,应当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某些优势,切实解决海南旅游开放的某些重要事项,如:全面落实和实行落地签证、免签证;在重要旅游区域实行货币可自由兑换;鼓励和支持独资、合资的旅游企业在海南发展;设立免税商店;与旅游建设直接相关的某些产品实行零关税等。这些事情,只要积极主动工作,完全有可能尽快得到解决。 

第二,积极争取尽快建立洋浦保税工业港区,加快发展以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资源加工业,逐步把海南建设成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2005年6月以来,国务院已先后批准了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和大连大窑湾三个保税港区,深圳盐田和山东青岛也在积极申报。在这个背景下,海南应当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尽快使洋浦成为区位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保税工业港区。即在洋浦经济开发区范围内,以油气综合开发为重点,以实行自由港区的政策和发展模式为目标,把洋浦建成现代化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保税工业港区,实现邓小平当年的战略设想。 

第三,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地在琼台农业合作上有所作为,大力发展热带绿色农业。海南热带绿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农业的经济开放度不够,农业技术和相关服务的引进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经济的开放关键是琼台农业合作要有新的突破。这些年来,琼台农业合作虽然有所进展,但与福建等省相比,差距逐步拉大。海南实际利用台资,至2006年6月仅为福建的1/4,为3.35亿美元。为此,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借鉴福建等省的经验,促进琼台农业合作的重要进展。 

三、突出“特”字,要全面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实现环保体制机制的创新

罗保铭代省长在政府报告中指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大资本。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热带绿色农业的形成也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从中长期看,没有绿色就没有高效。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实优势。在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不仅要坚持“三不”原则,把保护环境作为海南的生命,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海南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拉动作用。 

第一,组织力量对海南生态环境作全面客观的评估。海南生态环境指数排在全国前列,但是,海南环境的承载力有限,环境风险因素在逐渐加大。当前,十分需要对海南森林覆盖率、森林砍伐情况、水资源及其污染状况、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情况等作全面的调查评估。 

第二,探索海南环保的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保护既有经济方面的问题,又有社会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安排问题。建议把生态省作为规划的基本目标,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并运用世界上先进的治理环境技术和治理机制,努力使海南成为我国第一个环保特区。 

四、突出“特”字,关键在于实现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实质性突破

在我国进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改革发展新阶段,海南应当以“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加快推进以开放为主题的各项综合改革。 

第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海南建省之初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实践,曾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要着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提高政府效率;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第二,创新各类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这方面,改革的任务还很重。例如,至今为止,全省6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尚未完成改制;私营企业的比例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为此,海南在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同时,要加快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进程,并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三,大胆实践,建设有海南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全岛范围内资源的统一整合、统一规划、统一土地开发、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以走出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第四,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加快海南改革开放进程。近期,建议加快公共服务、市场环境、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创新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