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改院资料 中国加快建立“世界工厂”的建议
中国加快建立“世界工厂”的建议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在“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的发言
2002年8月1日
加入WTO,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两年前,我提出中国加入WTO是中国的第二次开放改革。第二次开放是由政策开放、区域性开放转向全面的制度性开放;开放倒逼改革。第二次改革是由基础性改革转向结构性改革。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推动下,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与WTO的规则全面接轨。“世界工厂”与我国的第二次开放改革紧密相关。中国加入WTO,为中国制造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并且成为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化水平的直接推动力。不到两年的时间,“世界工厂”在中国不仅成为热门话题,而且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现有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可以预料,今后的10年左右,中国的制造业将以自己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世界工厂”将在中国落户,并将长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和我国加入WTO,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能不能积极主动地抓住这个机遇,全面推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认为作出以下3条基本判断非常重要:
第一,我国具有建立“世界工厂”的综合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世界工厂”的趋势日益显现。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我国初步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现实的、客观的判断。
第二,我国有建立“世界工厂”的内在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不仅工业化要以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为基础,而且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就业等也在多方面依赖制造业的大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我国在全面开放市场中逐步建立“世界工厂”,给亚洲和全世界不仅提供物美价廉的制造业商品,而且还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它有利于加强我国同各国的经贸合作。
我认为,上述3点判断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正处在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背景和现实的需求下,我们需要着重讨论的不是中国能不能建成“世界工厂”,而是如何采取务实有效的政策加快在我国建立“世界工厂”;也不是一般地讨论我国建立“世界工厂”的利与弊,而是要更深入地研究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实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战略。当务之急是按照建立“世界工厂”的要求,进一步改善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
按照这样一个大的思考,这里简要提出几项建议,与大家讨论。
一、未来的20-30年,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的主体产业。建议国家确立以制造业发展为重点、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工业化战略,并制定制造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这个工业化规划同以往不同,它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建立“世界工厂”的目标,二是国际国内市场的预测。
1、制订和推行相关产业政策,例如加快重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的发展,加快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2、建立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系统,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3、按照建立“世界工厂”的目标要求,科学制订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使用战略计划。
4、研究和提出我国制造业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推动制造业的产业重组,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建立“世界工厂”,关键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大量吸引外来投资。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尽快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发展制造业,促进全球制造产业向我国转移。
1、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改善以制造业为重点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例如:打破行政垄断,放开市场准入,吸引外来投资进入为制造业服务的基础设施领域;开放培训市场,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进入高端和低端培训市场,以有利于对制造业企业的智力支持,等。
2、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多种形式,设立制造业的自由贸易区或自由出口加工区。有选择地在某些制造业的密集地区,如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地采取WTO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区政策,实行低关税和零限制,重点推进,使这些地区尽快成为中国建立“世界工厂”的“桥头堡”和基地。
此外,在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中也可考虑在西部部分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等设立以制造业为主业的自由贸易区或自由出口加工区,吸引外来投资发展西部制造中心,使之成为承接海外和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二传手”和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3、在两岸四地开展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要采取广泛措施推进两岸四地在制造业方面的产业互补、产业转移。有关部门应尽快争取与台、港、澳达成“原产地原则共识”与区域内贸易保护,降低交易壁垒,促进工业制成品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两岸四地应当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信息交易成本,提高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page]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条件是培养制造业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此,国家要特别重视制造业方面的教育发展和研发工作。
1、国家应当大力发展制造业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扩大职业劳动力的供给。应当开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此外,国家应采取税收减免等办法鼓励企业在工程教育方面的投资,建立继续教育体系。
2、国家应当重视制造业行业的研发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全球制造业研究中心,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当设立工业制成品的研发基金,并采取税收减免等办法支持企业设立研发基金,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此外,采取相关优惠措施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要采取某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3、工程技术人员是应用型科技人才。应当特别重视发挥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创造有利于先进制造技术有偿转移的制度环境,加快技术扩散速度。四、外来投资和民间投资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积极发挥民间投资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1、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放宽外来投资进入制造业的同时,应当全面放开我国民间企业在某些制造业及相关领域的各种准入限制,要降低企业尤其是民办制造业企业的设立门槛。
2、从金融、税收、资本市场等多方面支持民办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要坚决取消对民办制造业的各种歧视政策,为民办制造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以尽快改变我国制造业的某些产业国有经济长期垄断的局面。
五、从总体上说,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制造业的“龙头老大”,作用很大。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国有制造业企业的改革。
1、解放思想,加快国有制造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主体社会化逐步降低制造业企业国有股的比重,并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2、尽快打破我国制造业的条块分割,促进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并切实解决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缺位问题,企业要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的兼并重组,把我国制造业企业尽快做强做大,以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六、我国要建立“世界工厂”,需要自由、高效的外贸环境。为此,要加快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逐步创造有利于制造业企业进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
1、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快实现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过渡,让不同所有制的制造业企业最终具有自营工业制成品出口权,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在入世后3年的过渡期内,将全面推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当前,应尽快取消某些不合理的规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外贸经营权登记制。
2、按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总体部署,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分类重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指定专营的商品外,国有独资经营方式应尽快退出外贸领域。
3、在当前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商品价格波动十分频繁而极易丧失贸易机会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建立快速、平衡的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在更高层次上的各部委协作的对贸易壁垒的预警、监测及应对系统。
4、依据WTO的保障措施协议,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某些新兴产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给予适时的保护和扶持。当然,由于WTO保障措施的适用带有附加的补偿条件,我们在适用时应持积极慎重的态度。
抓住历史机遇,及时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实行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就可以使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获得快速发展。这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大事,也是牵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在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中国也能够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世界工厂”。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