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社会体制社会保障 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改革纪实(二)
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改革纪实(二)
并轨并出源头活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是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试点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所在,经济补偿金发放和偿还职工债务是并轨工作的两道关口。从2001年7月至2002年年底,辽宁有124万名国有企业职工实现了“并轨”,这在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冗员过多是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到2000年,在辽宁省的国有企业职工中,有在岗职工276.5万人,离开工作岗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下岗人员144.1万人;在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中,在岗职工80万人,下岗人员90.6万人;全省国有、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共502.7万人,与国有、集体企业在岗职工人数356.5万人之比为1.41∶1。全省企业下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总数约占全国的1/10。辽宁国有企业负担之沉重、国企改革和劳动力结构调整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操作规范,成本合理”是社保试点“并轨”改革的目标,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辽宁省社保试点的期望,更是辽宁社保试点平稳推进的关键所在。试点以来,辽宁各有关部门经过扎实的基础工作和反复的测算,出台了100多个环环相扣的文件,形成了一个比较缜密的试点并轨政策体系链条。
数据库建设:根深才能叶茂
并轨的关键取决于扎实的基础工作。财政厅副厅长袁卫亮对记者说:底数不清,各项政策就无法制定。2001年3~4月,辽宁财政总动员,用了60多天的时间,对全省7406户国有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每户国企需填报48个财务数据、28个人员数据,共搜集了56万个数据,储存在一个统一设计的数据库中。
有了基础数据库,再加上1998年以来在建立社保改革体系框架时积累的一些经验,于是,他们开始研究政策,进行制度创新。在试点实施方案形成过程中,辽宁财政厅参与了绝大部分政策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并组织各市制定了大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他们针对试点实施方案中遇到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相继下发了40多个补充意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补偿金发放:不唯高只唯实
并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经济补偿金的发放,而严格地控制补偿金发放水平,又是核心中的难点问题。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辽宁财政明确了发放范围,他们将经济补偿金的发放分为企业自筹资金与财政补助特困企业两大块,并对享受财政补助的特困企业作了明确规定:固定支出大于现金流入的亏损企业,新裁员企业连续两年亏损,一切数据以企业上年末财务决算及会计执法检查结论为依据。这一制度的设计是以控制成本为前提的。在严把财政补助范围关口的同时,辽宁省还采取措施控制经济补偿金水平,规定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实发工资无法确认的,年补偿金水平不能超过当地年人均工资总量的1.3倍;企业申报的补偿标准,除按工资报表进行审核外,还要参照社会保险金缴纳基数。到2002年末,辽宁并轨的124万人,人均领取经济补偿金的水平数为8250元,控制在当初的测算预计成本之内,达到了预期目的。
各地市财政为顺利并轨殚精竭虑、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沈阳市作为“重工业之城”,两年来共筹集并轨资金10.14亿元。该市财政局社保处处长吴玲介绍说:2002年,沈阳市为了足额安排并轨资金,两年以来公用经费都实行“零增长”,同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社保资金财政专户直接支付、集中核算制度,节省下来的钱除用于法定支出和工资增长外,主要用于社保。去年,并轨资金出现缺口,市财政采取专项调剂、重点保障的方法,从卫生事业费调剂1200万元、使用副食品风险金1000万元、市长预备费3000万元用于并轨支出。两年来,该市还从技改基金中拿出9000万元,2002年从预算外资金中按10%的比例筹集了5298万元用于并轨支出,以确保并轨顺利推进。
两年来,为了顺利并轨,辽宁省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领导到普通干部,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心中只想着并轨。本溪县劳动就业局副局长张伟,指导四个工作小组,一户一户企业、一个职工一个职工地审,带人到企业现场发放经济补偿金存单。2001年春节前夕,她还带着人在一家千人大厂连续发放了3天的补偿金存单。省财政厅在并轨等工作过程中连续损耗了6台打印机。在省财政厅14楼社保处楼道内两侧,排满了装文件、资料的铁柜。工作人员打开一看,把记者吓了一跳:满眼都是整整齐齐的卡片,124万人就是124万张!
清理“定时炸弹”
在并轨过程中,并轨企业偿还拖欠并轨人员债务也是并轨的难点,用辽宁省劳动保障厅就业处许晓青处长的话说,就是:如不及时偿还债务,将给社会稳定及企业发展留下隐患,等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为了及时督促企业偿还债务,辽宁在2002年下半年启动偿债工作,专门成立了辽宁省国企偿还并轨人员债务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劳动和社保厅,督促各地开展偿债工作。
他们确定了“依法合理、企业自定、政府指导”的偿债三原则。全省14个市在这个原则指导下,都制定了规范的债务认定标准和程序,要求并轨企业在不能一次性偿还的情况下,与并轨人员签订偿债协议,分期偿还。在实践过程中,辽宁总结出变现企业资产、清理欠款、改制重组、以物抵顶等20条筹资渠道。辽宁省整理出一本小册子,叫《企业偿债100例》,简直就是企业偿债大全。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末,辽宁累计偿还债务总额达27.2亿元,偿债率达59.7%。
铁岭市并轨企业共拖欠职工债务4.12亿元,居全省第4位,涉债企业414户,涉债并轨人员7.5万人。在推行偿债之初,铁岭市有的县(区)领导在开座谈会时说,企业拖欠职工的债务,有的都10多年了,现在,连职工自己都不提了,还要去还,无异于把“睡着了的老虎”拍醒,惹祸上身。针对这个问题,市财政认为,统一认识得从大局着眼,劳动关系不处理规范不行,还得把这只“睡着的老虎”拍醒,安抚好。
在认真核实债务的基础上,铁岭筹资渠道上有新招。铁岭市泉头水泥厂有并轨人员870人,拖欠债务398万元。去年10月,该厂负责人在想尽各种办法之后,选择了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将已处于停产的工厂整体出售给吉林省森林工业集团,出售价格为1200万元,目前已有200万元现金进入该厂的偿债专户并已全部用于偿债。剩下的1000万元资金,预计今年上半年全部到位。这样,既全部偿还了拖欠并轨职工的债务,又实现了企业转制。
至此,辽宁闯过了经济补偿、偿还债务两道难关。
“并轨”过后尽开颜
辽宁有关部门算过一笔账:在中心的下岗职工领取生活费,每人1年需3500元,3年就花费10500元,比辽宁省并轨职工人均经济补偿8250元的成本高出2250元,这笔简单的账目可以证明辽宁并轨成本的合理性。话又说回来,并轨并不是省几个钱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它使背负过重人力成本的辽宁国企轻装前进,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营口锻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勇说,“营锻”进入20世纪90年代就像浮肿病人,过重的人力成本使它在市场竞争中运转不灵,从1994年开始就发不出工资,企业负债1.8亿元。就这样,一直拖到2001年。辽宁搞社保试点,他们即刻着手职工并轨,该公司已有1652人并轨,仅工资一项每月就可节支近百万元。尽管企业也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但毕竟是一次性成本。宋勇说,并轨是国家为企业做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去年“营锻”在亏损10多年后,首次盈利80多万元,并上缴税金50多万元,在职职工都发了工资。
在辽宁,现在有很多像“营锻”这样的企业焕发出生机。据有关部门统计,辽宁省地方国企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1.6万元/人,上升到2002年的2.5万元/人,整整提高了56%。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是促进国企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一次分配定终身”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辽宁试点开展近两年来,辽宁省国企下岗职工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溪市劳动就业局的范庆友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变化:2001年刚开始并轨时职工因不愿并轨而上访,2002年职工因不能及时并轨而上访。辽宁省财政厅社保处针对试点工作编了一本《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报告集》,其中有一篇很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关于辽宁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调查报告》,列举了并轨职工心态及主要意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实行并轨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迎接WTO挑战,减负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虽然砸了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铁饭碗’,但作为国有企业职工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政府和企业分忧。”职工观念变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裴艳杰,今年30岁。1992年进入本溪富佳粮食集团经营处负责开票,月收入400~500元,1999年下岗。2002年3月,她成为并轨职工中的一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她找到了一份推销医疗器械的工作,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裴艳杰说,“并轨”的最大好处是让她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辽宁近两年的百万并轨大军,有一半以上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实现了再就业,自主创业的典型事例层出不穷。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由2000年的44.5%下降到34.9%,非国有企业职工所占比例则由55.5%上升到65.1%。社保试点,使辽宁这样一个国有企业十分集中、计划经济色彩非常浓重的省份,实现了百万职工的战略大转移,拉动了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改变了辽宁重重轻轻的传统产业结构,为实现辽宁经济跨越式发展打下了体制基础。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