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北纬38度的故事:天津滨海重新丈量北方经济

北纬38度的故事:天津滨海重新丈量北方经济

当滨海新区被确立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新特区”时,一个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已日渐明朗,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重心在经历从北纬22°27′的深圳到北纬30°08′的浦东之变后,将移向北纬38°40′滨海新区?(研报揭露"黑嘴""乱喷"真相调查揭密:散户惨败之谜!) 

滨海新区十年磨一剑 

“你们记者的反应太快了,我们都有些招架不住了。”国家政策的突然降临和记者的突如其来让滨海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有些慌乱。他告诉记者,自从《国务院就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出若干意见》(简称《意见》)65日出台后,管委会就像进入了备战状态。他手中拿着一份关于学习《意见》的指导精神。(主力资金异动,同步跟踪我的财富…

虽然《意见》使滨海新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这一切来得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984年,天津开发区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特别是19868月邓小平同志还对天津开发区进行了视查并指出,“开发区大有希望。”不过,那时的天津并没能成为“北方的深圳”,1979年—1992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低于全国9.5%的平均水平。 

转机出现在1994年春天。天津市委、市政府正式做出了发展滨海新区的决定,它的雏形是天津原来的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再加上天津的港口。 

天津一直在等待中央对发展滨海新区的支持。20043月,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52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递交了《关于请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建议》的提案,后经过全国政协调研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中的作用》的报告。200411月,国务院对这份报告进行了批示:“规划和建设好天津滨海新区,不仅关系天津的长远发展,而且对于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至此,滨海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初步明确。 

改革开放的新潮头 

在珠三角、长三角带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一直在寻求北方经济发展的重心,而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了带动发展的“火车头”。 

《意见》指出,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对国务院的支持,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郝寿义并不认为如今的滨海就是以前的上海浦东或是深圳。“我们不是什么特区,国家相当于什么政策都给了,但也可以说什么政策都没给。”郝寿义说,滨海新区的名称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就决定了滨海新区将是一块改革的“试验田”,是各种政策改革的先行试点地区。 

先行试点的滨海新区的确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势。“滨海新区的总面积相当于4个上海浦东新区。”郝寿义谈起他工作的地方十分自豪。据介绍,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3个功能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153公里。1994-2005年,新区生产总值由112.4亿元增加到1608.6亿元。 

另外,滨海新区是国内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新区已累计批准三资企业63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工业总产值由213亿元增加到339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42%。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了152家企业。 

环渤海经济圈的新引擎 

《意见》指出,滨海新区要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正如深圳带动珠三角,浦东带动长三角,滨海新区必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新引擎。 

环渤海经济圈是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20个城市遥相呼应,有数千家大型企业虎踞龙潭,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的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在这条线上星罗棋布。 

滨海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将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距北京110公里,东到大连的水路距离213海里,到韩国的空中飞行时间只需1个小时,到日本也仅需2个小时,是连接欧亚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 

目前天津港是吞吐量排名国内第三、世界前十的深水大港,在滨海新区的远景规划中,天津港港区的总面积将达到500平方公里,将建成25万吨级的深水航道,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以上。 

与此配套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将拓展港口快速疏运体系,实现与“三北”地区省会城市的口岸直通,并建设“十横八纵”的快速路网框架以及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等交通工程。郝寿义透露,目前一条通往天津港的货车专用公路已经在建设之中。 

滨海新区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硬件设施已初步具备并不断完善,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投资发展,如何协调区域发展,是其急需解决的难点。 

“区域之间的合作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认为,区域合作首先要破除的是体制的障碍,所以政府首先应该是有所不为,然后才是有所为。另外国家在一些重要项目上有所引导,让区域之间形成衔接配套。另外,赵弘担心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充分,即使滨海的作用能辐射出去,其他地区也未必能够承接。 

中国经济重心移向北纬38度 

当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如今中国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并带动了其与广州共同主导的珠三角经济区的崛起;上海浦东的崛起,也成为了长三角经济区成熟的重要标志,两大经济区域共同构造出中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南沿海地区富甲中国的盛景。 

今天,天津滨海新区崛起的雏形已具,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框架已成,谁能说中国经济的重心未来不会北移? 

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京津冀北地区相比,但到1990年,珠三角地区即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已与京津冀北地区相当。 

不过近几年全国的经济比重又发生了变化。去年各地的经济统计数据陆续公布,其中比较醒目的有两个区域的数据:这是近10年来,长三角经济首次出现的整体增速“滑落”迹象。同时,上半年珠三角地区企业利润增速也出现了大幅下降。而与此相应的是京津冀经济圈的各项经济指标却在实现全面增长。因此,从去年开始就有了中国经济重心是否北移的争论。

 各方观点 

坚定派 

中国经济重心正在北移---中房集团孟晓苏 

“中国经济重心正在北移。”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极为得意自己早在2000年就提出过这个观点。 

如今滨海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战略开发区,孟晓苏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孟晓苏认为所谓的经济重心,很重要的就是看发展、看增长速度。“上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这个两个地区都经历了10多年的繁荣,滨海开发区也应该有1015年的发展时间。” 

反对派 

京津冀与长三角差距甚远--北大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薛领 

与孟晓苏的观点相反,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薛领是坚定的非北移派。 

他认为,“有很多经济数据和指标都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较长三角以及珠三角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我们的GDP还不到长三角的一半,如何说已经转移了呢?” 

“充其量是外商投资出现了北上西进的趋势,政策和目光当前比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而已。”薛领最后强调。 

中间派 

中国经济重心有北上可能--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赵晓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赵晓对中国经济重心是否北移并不肯定,“应该说有这种可能性。” 

赵晓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更要受到制度条件的影响。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近年来都正大力提升产业结构。这些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却会迎来新的高速增长。因此,未来的10年,究竟是什么样的格局,尚不能根据一时的变化过早地做出判断。

夜色下的轰鸣 

“我来塘沽打工快8年了,开出租也开了5年了,每天都会发现这里的变化。”记者夜里坐上一辆夏利出租车欣赏着滨海的夜景。 

“值得好好看看。”司机颇为感慨地说,这些年这里的变化很大,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大楼,让城市的夜里都是灯火辉煌的。“不过就是人少,和我们东北老家比,夜里太清静。”这位东北大汉在塘沽生活了8年,总觉得这个城市缺少点人气。 

滨海新区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特别是在开发区和保税区的路上,路边很少有行人。“我们一般早上9点来上班,下午4点多就下班了。”记者想起白天一位开发区工作人员说的话,在塘沽特别是开发区、保税区工作的人,家一般都不在这里,大多在天津市内或者塘沽老区。虽然常常晚上这里就是一个空城,不过现在区里设施多了,人也比以前多了,但人们还是习惯生活在开发区以外。 

这样的感觉,让记者想起了国外的一些经济中心,如曼哈顿、硅谷,人们往往白天入城工作,晚上出城回家。人们习惯生活和工作不在一处。 

一个城市的夜景在宁静中更能反映出它的真实现状。夜光下的滨海新区,尚没有夜上海那样的灯火绚烂,也没有北京那样的庄严肃立,记者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新建的和正在建设中的大楼;夜里听到声音并不是一辆辆轿车在公路上的声音,而是建设工地的轰隆声、港口运输卡车的声音甚至是货轮的声音。 

这就是一个新城的吵闹,一个“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轰鸣。与这轰鸣声一起进行的,将是环渤海经济圈新引擎的启动与中国经济重心的北移。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