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题

“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题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划定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连续3年,地方申请综合改革试点都获得中央肯定。2005年和2006年,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分别“获封”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此番成渝同时折桂,加上一直拥有改革先行先试权的特区深圳,中国的东、南、西、北四个地区,就各自拥有了一块综合改革的试验田。

与东、南、北三块“良田”不同的是,成渝两地并未划地为界,而是将改革重点放在了城乡一体化上。一时间,城乡改革成为成渝两地最热门的词汇。

一、关于“统筹城乡”

1、“统筹城乡”解读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分拆解读为:

统筹城乡:即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改变“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综合配套: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的修修补补,而是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

改革试验:目的是为全国的下一步改革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通俗一点说,就是农村人要与城市人一样,全方位地享受同等的待遇。这是中国由小康型国家向比较发达国家过渡期间,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2、统筹城乡的意义

城乡关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目前,中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召开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是其根本要求,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又摆在“五个统筹”的第一位。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但是,中央强调要城乡统筹,还有更为具体的,或者说更加直接的原因,这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然而,局限于“三农”内部,“三农”问题无法根本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型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

3、统筹城乡“统”什么?

阻碍城乡和谐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设计问题,阻碍中国城乡和谐发展的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制度设计不合理。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可以说,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乡村。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城市带动农村,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具体讲,必须抓好几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一统城乡产业政策。改变“保城损乡”、“保工损农”的传统做法,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赋予农民和农村平等发展权。可以说建国五十年来,中国一直采用的是农村支援城市政策,每年从价格差和征地中得到资本用于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这个资本相当巨大,有专家估算下来30多万亿,相当于2005年GDP的两倍。显然这样的政策在下去的话,中国最大威胁不是美国或日本,而是中国九亿农民的“起义”,所以中央政府改变之前的这种“保城损乡”以农村支援城市的做法。最近看到报道中央在研究微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如果真能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的话,那么乡镇企业将又会有一个大发展时期,同时中央也在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

二统城乡劳动力就业。改变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实现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充分自由流动。改革开发前,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特别是实行的城乡户口制度,使农民牢牢的被固定在土地上,没办法离开土地寻找更好的发展道路,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城市的发展,别一方面也保证了工业能从农业中汲取更多的利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对农村劳动的限制没能从根上得以改善,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仍然相当的多,且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也极差,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也仍然存在。这种现状政府必须给予解决,这关系到1亿多农民工和3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三统城乡公益事业建设。改变政府用于发展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的资源主要用于城市的做法,将适当比例的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并重点向农村倾斜,承担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中应尽的职责。目前,我们从中央政府政策来看,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今年支农资金3000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全部由政府给予保证,为农村修路、通水、通电等。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明显的感觉到农村面貌有多大的改变,农民生活也没能提高很多,但是让九亿农民看到希望。政府行政方式也从以前的城市为主兼顾农村的做法变为以城乡统筹为主。

四统城乡社会保障。改变社会保障体系不覆盖农村的做法,从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先后在农村地区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合作医疗制度、部分地区也开始了农民养老制度,对农村“三无”“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等,这些无不体现在城乡统筹中。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农民保障制度建设要达到城市水平,路还很长,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成渝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被称为“新特区”,以区别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深圳等经济特区。“新特区”被认为是中国新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新特区”之后,成都、重庆成为第三个“新特区”。至此,各界争吵得沸沸扬扬的关于“谁是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争论尘埃落定,号称最有希望的广州开发区、湖南长株潭新区、沈阳沈北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均未被中央批准。 

1、设置“统筹城乡”试验区的初衷

区域不平衡加剧是最大挑战。世界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目前发展正好对应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瓶颈约束期,表现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效率与公平需要调整和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人口高峰的巨大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城市化战略任务艰巨、区域不平衡的加剧等六大严重挑战。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50多年时间里,相当长时间进入了误区,即没有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无限生机的城市化道路。城市是打造先进生产力的平台和载体,没有成功的城市,就没有成功的国家。城市是一个体系,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将其分割,是二元结构思维。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两大车轮,中国不能走传统城市化道路,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要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办法还是新型城市化。

“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挑战最大的,就是区域不平衡的加剧。说这关系社会安危存亡,一点也不夸张。”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反映社会公平的基尼系数为0.45至0.46间,超出了国际警戒线。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更为突出。城市发展得再好,如果农村跟不上来,那么和谐社会还是无从谈起。

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是解决狭小城市空间的产业聚集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破题的问题,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锁定为“城乡统筹”。中央选择成都和重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希望成渝两地担起担子,担负历史责任,在引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为中央执政能力提高作出贡献。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国家设立新特区的初衷。

2、“新特区”之争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素有“新特区”之称,在深圳等老特区政策被发挥完全之后,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块旨在争取更多地方发展自主权的“金字招牌”。此前,已经被国家批准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上海的浦东新区和天津的滨海新区。 

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足以让人羡慕:今年3月底,上海浦东新区的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有的724项缩减为220项,减幅巨大;而新区的服务项目由原先的213项增加到680多项,翻了两番。天津滨海新区,仅去年一年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7%,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则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开工建设了64项工程。 一些投资大项目也纷至沓来,纷纷冲的是“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名头。 

在各方看来,在中国,中央掌控资源配置权限、自上而下配置资源的体制,集中表现在对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资源的控制上,这种体制至今没有改变过。而“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各种改革,这无疑是给予了地方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因此,一股“新特区”热正在蔓延开来。 

同样在全国“两会”期间,广西代表团的68名全国人大代表及1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请求国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国家经济开发区,他们的理由是北部湾经济区应该在未来的东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湖南长株潭新区的“申新”,则由该省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亲自操持,“两会”期间,两位在担任现职前均来自中央部门的湖南最高领导,各自带队拜会中央各部委高层,并请国家发改委指导湖南抓紧完成试点方案和行动计划,以上报国务院获批。 

在广州,以地区生产总值789.44亿元、财税总收入188.38亿元居国家级开发区之首的广州开发区也欲与南沙开发区一道,捆绑起来向国家申报“新特区”。 

武汉则以“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名义,在武汉新区的基础上申报“新特区”,也正日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page]

2006年12月,辽宁省经请示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准沈北新区为辽宁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把这一头衔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的报告也已经送达国家有关部门。 

另外参与“角逐”的还有苏州工业园区、郑州郑东新区、新疆乌昌行政区(乌鲁木齐、昌吉)、内蒙呼包区(呼和浩特、包头)、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哈尔滨、大连、齐齐哈尔)、河北曹妃甸(唐山)等。 

“申新”之争正一片喧闹之时,国家发改委的一纸通知,让场面立即静了下来,第三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与重庆一起获批的还有隔壁邻居——四川省成都市。 

3、重庆的“申新”之路

2007年3月4日下午,在北京京西宾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代表,一起鼓掌通过了将《关于批准在重庆设立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议》作为全团建议,提交大会。这是此次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唯一的一个全团建议。 

4天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给予了重庆更充分的信心。在他提出的重庆“三定位一目标”中,“城乡统筹的新型直辖市”,更为重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扶贫攻坚、三峡移民、生态环保。”回溯直辖之初中央交办重庆的4件大事不难发现,这3件大事便是为城乡统筹打下基础。而另外一件大事——“国企改革”,更是为重庆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振兴国企,也是为试行城乡统筹提供强大经济内核的第一步。由此,事实上“城乡统筹”是重庆一直致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这与重庆的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基本市情相关,同样,重庆的这个基本市情也被称之为“中国基本国情的缩影”。 

在即将跨入直辖10年的门槛之时,面临着新起点的重庆,便在思考自己的定位问题。2006年8月,重庆便开始着手邀请专家智囊把脉发展方向,而此时,较好完成了中央交办的4件大事、积累了近10年基础的重庆,有了更多探索城乡统筹的底气。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直辖市。”2007年春节刚过,国务院新闻办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市长王鸿举便抛出了重庆未来定位的初步想法,其中,“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直辖市”赫然在未来重庆发展的3个重点之列。 

早在两会之前,重庆市就曾经上报中央,请求同意将重庆设立为“西部城乡统筹试验区”,并获国务院批准。 

而此次全国两会全团建议之举,是“西部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升级版,其中“西部”悄然变成了“国家级”。 

在结束了全国“两会”之后,重庆便开始结合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中的“三定位一目标”,开始向“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力,力求将“直辖牌”发挥出更大效应。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说得很明确,直接为重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市委书记汪洋不只在一个场合这样强调。申请“城乡统筹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便因此而更增添了砝码。 

果然,直辖十周年庆典“6?18”到来之前,重庆收到了中央的这个大礼包。

4、“试验区”为何选择重庆?

中国有10多个省市在争取中央批准成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如果成为试验区,就能获得中央特殊的政策和资金。而成渝此次能在众多的省市中脱颖而出,也与成渝自身的特点分不开。

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情最为特殊,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市3100万人口,三分之二在农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此外,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也是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部现象与西部现象,具有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

同时,重庆作为直辖市,又具有中等省的构架和欠发达省的特征,择其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有利于完善新兴直辖市的体制,也有利于探索省级构架下的城乡统筹之路。而直辖10年来,重庆经济发展得很快,政府有财力保证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做出一些新的、有用的探索。在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三、试验区的“特权” 

1、“统筹城乡”试验区的独特之处

虽然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同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在成渝多了“统筹城乡”四个字。这说明,成渝“特区”的改革试验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浦东和天津有很大不同。

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主要探索的是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加速发展的问题,上海的重点是立足行政体制的改革试点探索,天津的重点是金融体制改革。成渝特区则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是体制、制度方面的创新,为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索经验,一旦试验成功,其经验将具备普适性和普惠性,是全国其他地区可以借鉴或移植的。

具体从背景和目标到改革重点、发展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考虑,增加了“统筹城乡”四个字的成渝试验区的不同之处在于:

从背景意义看,此前的试验区是为了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探路,或者是要建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而成渝试验区是在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一些难点问题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寻找中西部地区特有的发展模式、探索构建和谐社会而设立的。 

从改革目标看,成渝试验区已经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也就是说,由经济任务变为社会责任。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应该做到的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参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的权利。二是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三是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主要是使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础设施等。 

从改革重点看,也由原来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改变为制度机制创新。成渝试验区是市场经济的一场更深刻改革,重点是要综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体制机制上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制度创新将是重要手段。 

目前,国家发改委对成渝两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统筹城乡的规划编制、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等,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新的强烈需要。 

从国家扶持方式看,虽然成渝试验区也将享有国家给予的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一些政策扶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给钱、给政策”。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此解释说,国家给予成渝试验区更多的主动权,目的是鼓励他们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从评价标准看,成渝试验区未来建设成功与否,其衡量尺度也将与现在的试验区相差较大,GDP增长速度、外商投资数量等,可能将退居于城乡收入差距比、就业率、社会满意度等指标之后。设立统筹城乡试验区本来就不是为了增加GDP和财政收入,更不是为了多盖一些高楼,或者搞一些水、电、路、气建设,而是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让城乡在统筹之下实现共同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与以往相比,此次成渝试验区还开创了多项第一的纪录: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次同时选择两个城市、第一次加入“统筹城乡”四个字。

2、“统筹城乡”试验区期冀的目标

传统的城市化不仅造就了更加贫困的农村,也造就了城市中的大量贫民。传统的城市化只是追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不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的根本。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国家在成都和重庆设立试验区,就是要从制度设计上,把城市和农村综合起来考虑,而新型城市化,是在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下,“提升农民攫取财富的能力”、“实现农民从体能向技能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统一覆盖城乡全区域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平等”、“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政治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等。

在重庆和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机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将更加注重“民生”。国家发改委已下发了有关通知,要求重庆和成都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3、“试验区”的战略价值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惠政策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安排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支持、金融信贷试点、土地管理权限扩大、率先突破体制、机制约束、率先与国际接轨等。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金融改革

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扩大直接融资试点,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扩大企业债券和集合信托业务;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企业经常项目下意愿结售汇和小额人民币自由兑换,开办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发展一批新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创业板市场;探索产权交易中心开办非上市企业股权交易试点;建设航运、石油、煤炭、优质钢材等全国性商品交易市场;筹建期货交易所;成立货币经纪公司;成立信托登记中心。

[page]

土地管理改革

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探索土地收益分配模式;增加地方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力。

对外开放

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做好服务外包的试点;加快保税港区、园区建设,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贸易、国际转口和出口加工业务,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财税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内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加速折旧的优惠;中央财政在维持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对试验区的开发建设予以专项补助。

农村体制改革

进行宅基地换房试点,加快村镇体系建设;打破城乡分治的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

科技体制改革

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进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试点;建设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开展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新机制、自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

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公务员聘任制、扩大人才中介服务市场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组改造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

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市场化、各类企业平等的工资管理方式;对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职务消费推行透明化、货币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建立补充保险,发展商业保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统筹城乡”试验区的优惠政策

“新特区”试点的政策还没有定下来,但外界普遍认为,成为新特区后,成都和重庆可能得到以下六大政策优惠:

一是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将会对新特区给予专项补助,同时还可给予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可率先在西部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推出一些金融新产品,如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权,支持基础设施类企业自主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等。

三是将加快土地流转试验,一些农村土地可整体规划用于城市建设,农民变成市民。土地政策有望更加灵活,可在区县之间调整用地指标。

四是可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

五是可设立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使货物通关效率更高,城市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保持城市竞争力。

六是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农村发展。如在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方面增加投入,通过改善基础条件,为农村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则表示,“国家不会给成渝两地所谓的优惠政策。而是给你足够的空间,让你去大胆尝试、去发挥。”设立试验区,并不是就意味着“给钱、给政策”,而是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在试点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上,也是由国家、省、市共同商讨制定。作为试验区,有更多的主动权,但并非有人想象的“国家给很多优惠政策”。这实际上给予了成渝两地更大的改革试验主动权,只要是法律不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进行探索,“非禁即可、非限即许”的原则,保证了重庆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四、先进经验 

1、浦东新区城乡统筹发展

10多年前,在上海人眼里,浦东就是农村,意味着贫穷、落后,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到处是农田、泥路还有芦苇凼。浦东一直在做城乡统筹,一直希望消除二元结构矛盾。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方面,结合多心组团的规划布局,建立了以统筹发展、整合资源为主要职能的功能区域管理体制等。如实施村改居,把城市基层管理的先进经验引入到农村去。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卫生方面,2002年时实现了城乡教育二元并轨,由社会发展局统一管理。

2、滨海新区发展经验

(1)认准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在改革中,滨海新区在法律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大力探索、勇于创新,对优势产业认识十分清楚,在政策上重点倾斜、大力扶持,让区位优势、功能优势、科技研发优势、产业优势、土地和资源优势均得到了充分发挥。

(2)打破常规,推动土地改革

依照“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以宅基地换房”的原则,划时代地提出了“宅基地换房”概念,并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即村民委员会用村庄建设用地及地上附着物,向政府换取小城镇的小康住房;村民用宅基地和现住房,向村民委员会换取小城镇的小康住房。破解了城乡统筹过程中,土地和资金双重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难题,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样本。

(3)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促发展

滨海新区着眼未来,将整个区域分成八大功能区,将产业集聚,让其产生聚合效应,促进了各个产业繁荣发展。特别是在黄金区域内,为未来发展还预留了一个170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鉴。

(4)城建超前,避免“拉拉链”

始终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速度是成正比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当于当地GDP的6-8%;发展中国家则为10-12%;而滨海新区的投入却占同期GDP的20%。比如在机场、水电、道路、港口、码头、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方面始终保持着一种超前性,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后续保障,也避免了一些城市出现的“拉拉链式”反复建设。此外,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还具有一定的功能锁定作用,其他地方就可能会不再设置了。

(5)解放思想,彻底实施对外开放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滨海新区60%的功劳应归功于“外来力量”。靠“外来力量”去推动如此宏大的经济总量,其政府的管理水平、执行力不得不让人佩服。滨海新区管理者提出最响亮的口号就是“除了新区,都是对外,开放的政策都一样,人人都可享受优惠”。

(6)开先河,金融改革创新

滨海新区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的改革试验,具有标本意义。对大、中、小企业的融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7)“精卫填海”的精神

滨海新区人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向大海活生生地要来了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开辟的东疆保税港,正在积极探索由保税区、保税港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途径。

3、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经验

成都在统筹城乡方面早在2003年就开始试验,闯出了一些好的经验。2003年10月,成都市委发出《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十六大刚开过,“统筹城乡”首次明确提出。

首先是“推墙砸锁”。推墙,推倒城乡户籍壁垒的铁墙;砸锁,砸开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枷锁。2004年,成都市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统称为“成都市居民”,随后又规定,成都市的农民可通过城市租房获得成都市户口,被学者称为“户籍改革急先锋”。 

随后,成都又率先提出“农村土地向规模集中”。这一被海外媒体惊呼是“闯雷区”的举动,很快在邛崃等地试点铺开: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集中,统一由股份公司经营,实行“股权+红利+工资”的收入分配方式。“邛崃模式”的成效立显: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让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市发展。 

土地改革是“纲”,配套改革是“目”,纲举目张,土地盘活了,各项配套改革自然顺水顺风。有数据显示,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 

中共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成都市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作出新部署。会上抛出一个新概念——“全域成都”。“全域成都”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勾画出一幅新蓝图。

成都试验区未来发展目标在会上首次披露。到2017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去年的2.61:1缩小到2:1,土地规模经营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75%,城市化率达到70%。同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系。

用10年时间,把成都建设成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基地,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会议出台了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群众基础;坚持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