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范恒山: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关键靠自身努力

范恒山: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关键靠自身努力

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武汉市委、市政府、市政协联合举办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论坛于10月29日-31日在武汉市举行,2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同志应邀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关键靠自身努力》的主题演讲。

范恒山司长在演讲中指出: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促进武汉和周边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被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引擎。武汉市和周边城市能否把握住机遇,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实现跨越一跳,实现后发先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大引擎,关键在于自身努力。

范恒山司长指出: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用宽视角审示,在高起点谋划。思想境界决定发展空间,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确立宽广的思想境界和正确的思维模式。一方面,要用全球眼光审示自己的经济基础,从而拓实经济基础的薄弱环节,正确估价自己的发展潜力,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用比较思维审视自己的发展条件,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发展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长期保持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清醒地认识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只是一盘棋中的一枚棋子,在各地形成“百舸争流、千帆进发”的发展局面下,一旦把握不好将会不进则退。所以,“两型社会”建设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必须用比较思维来谋划产业升级、项目建设、空间布局、自主创新和体制建设。

范恒山司长进一步指出,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着力关键环节,把握自身优势。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要着力抓好制约“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关键在于率先突破,要用好用足试验权。一是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率先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要以特色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切实增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石化、钢铁、汽车、建材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在构建粮食基地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努力形成特色鲜明、规模优势突出、专业协作化程度高、效益明显的产业带。二是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程度,率先转变发展模式。武汉城市圈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衔接,建立健全价格约束机制和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打破行政板块的局限,在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之间甚至更大范围内实现一体化,促进经济的联动。关键是要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努力构建协同发展、合作互动、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四是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率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湖北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差距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为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3个百分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统筹做好城乡规划,促进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互动;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着力推进重点环节的改革,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武汉城市圈建设,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和率先发展,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障,一定要把体制创新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要加快财政体制、企业体制、干部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改革,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范恒山司长最后强调,希望武汉市、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抓住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奋力开拓,迈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台阶。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