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实践考察之一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实践考察之一

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标志之一,“城市圈”在兴起。

在湖北周围,有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昌九工业走廊。环视群雄,武汉城市圈格外引人注目。

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武汉城市圈作为如何?

明晰思路,搭建起“56531”实施框架

20071214日,一个应该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拉开了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序幕。

2008910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随之,省委省政府“56531”实施框架体系出台,明晰了武汉城市圈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路。

200921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项会议,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26月,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在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第一次提出“武汉城市圈”概念,到全面实施,整整走过了7个年头。

从一纸概念到“56531”(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支持政策,5个一体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框架出台,从酝酿、探索、策划、造势,到寻求共识、高层认同,这其中凝聚了两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多少心血和智慧啊!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是简单的“节能降耗”,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武汉城市圈如何改革建设发展,各方关注关心。“56531”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对此高度重视。他们凝聚智慧、广纳民意,亲自指挥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将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变成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变成推进改革试验的具体政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项目,变成强有力的推进工作机制。

抓住龙头,用五大规划圈起“1+8

“两型社会”改革建设千头万绪,龙头是什么?龙头就是规划。做好武汉城市圈规划,就是把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变成实施的具体意见。

城市圈不是随意的硬性捏合,大手一挥划一个圈,更不是概念包装,空手套白狼的事。

武汉城市圈九市作为一个整体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改革试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破除行政区划壁垒,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建设,构建区域经济联合体。

规划编制从理念、内容到编制方法,都力求创新。从城市圈空间规划,到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都充分体现了总体方案的精神和这一目的。五大规划都在去年底全部完成。

空间规划一改过去单一的城镇规划,按照“三规合一”的全新理念,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空间上协调落实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农林生产区、各类保护用地、交通与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形成城市圈城乡空间的总体布局。

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空间规划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要体现三个目标定位:即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按照目标定位,提出空间发展的四个战略,即空间集约开发战略,区域发展交通先导战略,产业空间集群化战略和生态空间网络化战略。以此为指导,着力构建武汉城市圈“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的区域发展框架和“一环两翼”的区域保护格局。

综合交通规划包括铁、水、公、空和信息化规划,突出了综合性。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一二三产业系统规划,并体现了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突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社会事业规划按照全新理念,突出九市的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生态环境规划第一次将生态建设、环境优化统筹考虑。

五个专项规划体现了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理念,体现了城市圈的鲜明特色和一体化建设模式,是总体方案在空间上的落地和在主要领域的落脚。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配套出台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六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旨在破解城市圈各市在改革试验和一体化建设中的瓶颈制约。

突出重点,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

城市圈发展的关键是融合、互补、一体化。

身在其中,城市圈居民已经感受到一些变化:电话资费标准同城化试点展开,城市圈联结铁路建设开工,武汉两大开发区与咸宁、仙桃等地的“飞地经济”试验启动,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转移互动加快,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联结通道建设如火如荼。

深层的变化更具说道。起步伊始,省委省政府就将产业双向转移、交通一体化建设、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商业连锁经营和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五个一体化”列入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工作重点,既着眼于解决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又立足于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具有的比较优势。

产业双向转移关键是利益分割。为此,《武汉城市圈产业双向转移优化发展实施方案》、《武汉城市圈推进产业优化发展和合理转移指导目录》相继出台。从信贷、用地、用电上鼓励武汉的传统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向周边城市扩散,周边的企业总部向武汉集中。在利益分配上,按照“确保基数、超收分成、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制定了专项财税政策。

在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快速通道这个重点。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补疏加密、减滞增畅,加速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黏合剂。由省政府主导推动,计划通过若干年努力,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八个方面联动共享闯出一条新路。

农业产业一体化和商业连锁最具市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圈域内已经建立起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优势农产品基地;通过农超对接、建立农产品收购基地、加工基地,鼓励商业企业“上山下乡”,新引进省内16800多种农副产品进入超市经营。武商、中百、中商、富迪等十家大型商业企业将加快城市圈连锁经营布局。“五个一体化”工程浩大,纷繁复杂,牵涉到许多体制机制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探索前进,不啻付出辛勤和汗水,更需要胆识和智慧,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特权的意义所在。

我们并不奢望武汉城市圈一夜之间改天换地,也许小步快走不断前进来得更为实在和可行!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