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湘潭“两型社会”建设5年: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湘潭“两型社会”建设5年: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自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湘潭驶入了科学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两型社会”建设成为推动湘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回眸湘潭建设“两型社会”的5年实践,令人顿生又好又快建设伟人故里、喜迎党的十八大的豪情。

5年来,湘潭坚持以“两型”理念引领改革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取得了实质性重大突破,不断激发出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湘潭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后,先后设立了九华、天易、昭山三个示范区,将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极大地激发了示范区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发展活力。

借助全省财政体制改革的东风,湘潭完成了省直管县的财税体制改革,并大胆启动示范区财政体制改革,重新设定示范区财政体制,建立“放水养鱼”的财政支持体制,充分调动示范区的发展积极性。

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湘潭在示范区内实施社会事务托管模式,推行“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的审批模式,使单项审批时间节省60%以上。

通过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湘潭有效拓展了九华示范区、昭山示范区、高新区、雨湖区的发展空间。

湘潭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水务体制改革,通过组建水务局,统筹担负供、节、排、污一体化水务管理职能,一改过去“九龙治水”局面。深入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

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2009年,湘潭率先在省内建立土地管理考评体系,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所有经济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的城市。

通过政策引导与约束,湘潭较好地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化。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由2008年的120万元/亩提高到2011年的230万元/亩,部分企业每亩投资强度达2300万元,产出亩平达1亿元。

九华国家级经开区率先建立土地预征机制,严格核定投资强度和用地产出率,积极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和产业社区,推行“两型”安置,树立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推广。该区“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和谐征拆”,征地近3万亩,成功实现“零上访”目标。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湘潭突出运用清理财源税源、清理国有土地、清理国有资产“三清”成果,有效盘活政府掌控国有资源的资本属性。5年来,湘潭先后组建了市“两型”投、土地投等投融资平台,有力地支持了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目前,湘潭正在抓紧实施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工作,促使3家政府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潭在全省率先启动以专利权为主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10家民营科技企业获得贷款5825万元。

积极启动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试点,2008年,国内第一家村镇银行在湘乡市开业,2009年成立省内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湘潭已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生态体系,成为全省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的市州之一。

湘潭积极推行“绿色信贷”。5年来,新增环保类贷款15亿元,同时,累计有25家企业的2.6亿元信贷申请因不符合绿色信贷要求被否决,有32家环保不达标企业被压缩信贷规模。

加快创新城乡统筹体制

为开辟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湘潭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在全省实现了“五个率先”,即率先编制完成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率先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率先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率先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资金入股经营模式、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费发放制度、入驻企业劳动用工及本地农民定向培训制度。

“两型”改革创新,加快了湘潭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湘潭顺利成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重点联系城市、全国首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城市、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示范市和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城市。

强化自主创新机制

经过5年的“两型”建设实践,湘潭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极大提升。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湘潭网上技术市场、“湘潭·中国机电”专利信息中心和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等三个信息服务中心,建成湘潭中小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1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全市创建了3家国家级、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创建了2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市已拥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通过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湘潭成功组建了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矿山装备制造、湘莲产业等四大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技术链的构建,支撑产业链的发展,推进了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目前,风电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已扩大到15家,成功组建了国家海上风力发电重点试验室。2010年,国内首台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湘电成功下线。2011年,联盟内企业产值达到92亿元。整个风电产业由2009年的单个风电机组生产,发展为控制系统、变桨偏航系统、专用轴承、塔筒生产等配套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湘潭着力实施知识产权及人才发展战略。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3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在全省排名第二。2011年,全市万人专利申请量全省排名第二,目前已拥有11件中国驰名商标,97件湖南省著名商标。近几年来,湘潭相继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863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