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吴银莲: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吴银莲: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此举将为我市新一轮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如何取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本人就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要重视的两个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必须要重视城市森林生态建设。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生态良好,环境才友好。而森林植被又是生态良好的基础和支撑,特别是在我们这种生态比较脆弱的大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人口密度、工业废水、农业药肥、汽车尾气和高分贝噪音等骤增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要想使我们这座近千万人口、素有火炉之称而森林资源比较匮乏的老工业城市实现生态根本好转,成为山青水秀、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必须要在建设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森林生态工程上下功夫,使我市的森林植被得到尽快的恢复,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得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使“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行之有效的措施是:

首先,当务之急就是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由全国关注森林城市活动组委会负责主办,该组委会由全国政协环资委、国家绿委、国家林业局、广电总局等六家单位组成,在每年一届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授牌给一家通过规定程序认定的省会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重要标志,它要求6大类、38个以森林建设和组织管理为主的指标必须通过严格的评估达标。截至2007年已有个省会城市被授予这一称号。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无论是形势压力还是提升城市功能自身的需要都没有理由不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方面有所作为。值得高兴的是这项活动已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从今年起启动申报工作,并争取了省委和国家林业局领导的支持,力争明年在本市主办“森林论坛”并获得授牌。目前,推进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除了组织管理目标外,按照总体规划思路,我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几个重点项目一定要抓紧实施,比如山体复绿、炭汇林、重点湿地的抢救性恢复以及滨水绿化工程等,这些都是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森林复盖率的有效举措,必须要有可靠的资金渠道作保障。否则,轰轰烈烈创建国家森林城的活动只是走过场。

其次,必须巩固和提升现有几大生态工程的建设成效。

主要有:1、市政府耗巨资历时三年建成的环城生态工程不能只建不管;2、举市关注的、精心设计营造的机场路景观林带需要长期养护;3、规模宏大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需要进行景观改造和功能提升;4、现有上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和国有林场需要管护等等。上述这些生态工程是我市争创森林城市的基础,是全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支撑,是生态良好的稳压器,是几代人努力和几届政府工作的成效,建起来不容易,毁起来可能是一旦,因此我们要加倍保护。现在的问题一是征占用生态林地的现象比较严重,不管是什么工程,都要首选林地,特别是作为我市窗口和名片的环城林带已经发生了多起毁林工程,有的完全不应该从林地经过,绕道也要进来砍树施工,如此造成了这些林带多处间断,林相也难以整齐,不可能达到设计效果。二是管护资金落实不到位,目前的补偿标准是:生态公益林5/年、亩,这点补助对于需要而言真是杯水车薪。目前的状况是管护专班无法稳定,对林木的管护质量也很粗放。

综上所述,本人建议:

鉴于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对于特大城市具有特殊功能,并且当今世界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不是农产品自给自足的问题,而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加强有生命的生物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其重要性不亚于城市其他任何设施。为使此类公益性的生态项目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必须改革现有的投资管理体制,要使城市森林生态建设和管护项目与园林、交通、环卫、水务、环保等基础设施相同,全部归口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建设和管理,并且要实行城乡一体纳入城建基本建设预算,再不应在有限的、捉襟见肘的农业建设资金中列支。(经济果木林除外)如此也能体现出投资公道,社会和谐、环境友好。

第二个建议是在家园建设中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党中央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抓手,目前,我市正在推进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近三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硬件建设都有重大突破。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环境有了明显变化,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在建设“两型社会”中一定要引高度重视和改进。因为“三农”问题涉及我市的“半壁江山”,如果没有农村的环境友好,就不会有全市的环境友好。在此,仅就我市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滞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出不够成熟的想法和建议。在调查中看到,有些建设村房子刷新了,道路硬化了,水电接通了,但农民生产、生活还在走老路,种田的不知种什么,打工的不知那里找事做,特别是有些失地农民,仅靠有限的土地补偿费维持生机,空壳村、贫困户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种情况对“两型社会”建设是严重的不和谐,因为只有生活稳人心才稳,人心稳社会才安定。由此建议:

一是在家园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和产业。要对当前

家园建设投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要适当增加发展生产和产业资金的比例。

当前的情况是:投入致富门道的资金仅占总投入的15%,比如今年建设500个村,计划投入6亿元,其中,致富门道资金仅有约9000万元。因此建议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放慢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建设项目要先急后缓,很多硬件设施不要一步到位。如很多村活动室建设就不在急,建个空房子,放个大桌子,摆几个大椅子,除了接待检查时开门外,平时都闲置着;有些民宅本来是青堂瓦舍,就不必换顶贴马赛克了;有些宅基地全面硬化没有必要,搞得村庄不见泥土,入乡踏不着地气,不伦不类,哪有农家乐的气息;还有在村头村尾搞个水泥广场,内面栽些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的高档景观树,外围还配植需要精细修剪的绿篱植物,看后真有“叫花子穿西服”之感。上述都是对农民既不实际、也不实惠,甚至是劳命伤财的作法。完全可以省下这类投资向生产、生活倾斜。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在投资总额中体现出:发展生产和产业的资金要占大比例,如此才顺乎民意,符合情理。

二是在家园建设中要注重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滞后于解决一个村子的视角感问题。有的地方把涉及社会保障、看病就医、入学教育、技能培训、农资价格高居不下等农民感觉最需要、最感无奈的问题研究很少,措施不多,投入甚微。当前农村低保范围有限,金额很少;医保参保比例也不高;孩子上学困难也不少,目前的普遍状况是,夫妻二人种10亩地,还难以供养一个读书的孩子。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农户在正常情况下,也只能维持较低生活水平,因此很多家庭一遇天灾人祸就束手无策了,很多农民只好有病不治或大病小治。如新洲区阳逻街海棠村一罗姓壮年人身患重症,由于没有办医保,无钱治病,现自己在家拖得越来越沉重。

 因此建议:对涉及民生的上述问题,能否从家园建设资金中列出一定的比例进行解决?

当然这只是提出探讨。考虑到每年市政府投入数亿元资金建设新农村,不就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吗?不就是以人为本解决农民的疾苦吗?如果我市的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抓住了根本,我们党的宗旨就体现了,我们的环境就友好了,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