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抓住机遇 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

抓住机遇 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

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是中国中部边界相连的五个重要省份,各省的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它们在东西南北的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2002年,中部五省总人口3.24亿、面积84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2.15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5.7%、8.8%和18.22%。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2002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在1996年的基础上分别上升0.83、1.1、0.43个百分点,而中部下降1.01个百分点。中部的“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产业结构转换越来越困难、资源被拉空现象越来越突出,中部正在塌陷已是严峻的现实!如何促进中部发展已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紧迫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中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实行区域经济圈发展战略是中部发展必由之路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争取中央的指导和支持,聚中部五省之力,谋划建设“郑州——武汉——合肥”和“武汉——长沙——南昌”两个大三角经济圈,通过国家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来促进中部崛起。

一、中部的现状

1、中部制造业有一定基础,但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中部五省有色金属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分别占全国相应行业总产值的23.8%、16.2%和14.8%,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全国100强企业中,中部只有3家;全国500强企业中,中部有40家,占全国的8%,中部入选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2095.9亿元,仅占全国500强总营业收入的3.4%。全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三大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在27万元/人左右,而中部分别为9.68、5.17、6.11万元/人。

2、中部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2001年中部万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为16.7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61人,远落后于东部的37.01人;中部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企业产品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四项指标分别为0.60%、2.16万元、0.81%、0.6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09%、3.32%万元、1.08%、0.72%;技术市场成交额只有12.42%,远远低于东部的72.81%;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也只有10.92%,低于全国15.94%的平均水平。

3、中部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进入城市化中级阶段,但发展速度不快,整体规模偏小。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1年,中部城市化水平达到31.25%,与全国37.7%的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1991年至2001年,全国城市平均增长速度为3.82%,中部为2.48%;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占城市总数的比重,全国平均水平为5.18%,中部仅为3.19%。

4、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规模小,技术密集度不高。2002年,中部五省高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46亿元,在全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15099亿元中所占比重为5.6%,较1995年的8.64%下降了3个百分点;中部R&D经费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8%,低于全国4.96%的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增加值只有5.63万元,仅为东部10.24万元的二分之一。

5、中部农业在全国有重要地位,但“三农”问题突出。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2002年中部农村劳动力13805.6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例为28.4%;中部农业劳动力为9458.6万人,占全国农业劳动力的29.7%,占中部人口总数的28.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1990年中部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但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2002年中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296.384元,低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2475.63元的水平;2002年,分布于中部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1.8万元,占农业劳动力人数的0.12%;2002年中部乡镇企业单位数为526.64万个,占全国乡镇企业数的24.69%,但五省乡镇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389.2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利润总额的18.38%;净利润占全国乡镇企业净利润的18.91%。五省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9%,远远低于环渤海地区29.2%和长三角地区25%的水平。

6、中部具备大物流发展的区位条件及资源优势,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运网布局,但五省物流割裂的状况较严重,物流管理较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政策平台。2002年中部物流总需求达到3870亿元,汽车、钢铁、轻纺、水电和商贸构成中部物流需要的主体。中部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铁路占全国46%,公路和内河航运占35%,货运量和客运量占三分之一以上。

7、中部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运行存在着不协调性,民间金融资源闲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年~2000年间,四等级分法的偏差幅度的平均值约为±16.00%;GDP的现价平均增长率为11.11%,金融机构实际信贷余额增长率平均为13.57%,贷款系数为1.221。体外循环资金的平均水平为62.66%,而全国同期水平为58.98%。

8、中部市场整体规模小、市场效益水平低。2002年中部五省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平均为1626亿元,约为长三角的二分之一、珠三角的三分之一;批发企业平均数为439家,不到长三角平均数的二分之一,约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2002年中部单个批发企业资产为8073.23万元,低于同期全国平均10717.36万元的水平,也低于西部各省均值9347.97万元的水平;中部单个零售企业资产为2491.64万元,是珠三角的二分之一,也低于西部的4037.28万元。2002年中部单个批发企业的销售利润为585.06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8.31万元,远低于长三角的1297.68万元;中部单个零售企业商品销售利润为167.78万元,远小于东部沿海省市,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9、中部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初级水平。2002年湖北省WWW站点达到8567个,占全国的2.3%,互联网上网人数占全国的5.4%;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76%。2002年江西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87876.4公里,长途光缆干线长度达到13900.9公厘。计算机普及率为23.7‰;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1.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4.11%。安徽省2002年电信光缆总长度达到5.8万公里,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85%。湖南省2002年,通信业务总量181.96亿元,增长34.5%;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26.7万户,增长16.4%;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8%,广播人口覆盖为81.7%。河南省2002年光缆线路长度达15.99万公里;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19.96部/百人;数字视频系统和数字播控系统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0、中部小康社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东部沿海经济区域。中部小康社会指标综合值为-0.306,仅高于西部的-0.718;位次指数值为17.4,仅小于西部的24.083,远大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区域的位次指数3.333、5.0、6.6;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和突出局部差异的方差赋权法,得出2002年湖北省小康社会综合评分为0.027、居全国第12位,湖南-0.225、居第15位,河南-0.260、居第16位;安徽-0.368,居第19位;江西-0.702,居第25位。

二、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大崛起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建立经济特区为核心的沿海发展战略,利用沿海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我国东部地区快速崛起的同时,拉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获得了发展的一次良机,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进入了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边缘。但由于长江流域横贯东、中、西部数千里,上海的龙头作用一时对沿江中上游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大。沿江战略又忽视了武汉这个长江次龙头城市的作用,大大影响到沿江战略的整体实施和宏观效益。至今,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开发开放还没有成型,长江经济带未能形成联动态势,整体优势不能发挥。武汉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条件不及沿海便捷,政策不及沿海优惠,对外资的吸引力还很有限,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发展的步伐依然沉重。

进入新世纪之初,国家区域政策的重点跃过中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党中央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以促进西部地区科技、教育的大进展为依托,国家制定了向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大倾斜的优惠政策,全面促进西部地区的大发展。从区域开发的规律性来看,中部地区紧靠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也会给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效果来看,西部开发的资源倾斜和政策优惠主要涉及西部省市区。而东部沿海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发展能力,其开放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体制因素和人才因素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中西部,其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发展的后劲依然很大。总的来说中部地区及武汉已处于“东西夹击”的被动局面。

在中国加入WTO、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国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促进东北重工业装备领域的发展,缩小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政策,使中部地区武汉、郑州等一些老工业基地,又一次面临着新一轮的政策差异,这是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功能定位有较大差别。沿海战略对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起到了启动、促进、带动的巨大作用,不仅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宏观效益是巨大的;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重点,为落后的西部打好发展的基础,还历史的旧账,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东北地区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重点提高其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然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其他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方面是一种相互竞争、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家确定东北为区域发展重点,若以项目和投资来支持其发展,对其他老工业基地相同产业的发展在竞争力方面有一定影响,但还不是很大。若是以大量的财税优惠政策来促进其发展,则不同政策环境的发展竞争,将会影响与其同样性质的其他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客观上对其他老工业基地,与其说是机遇,不如说是挑战,这种发展模式能否像建立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那样在全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除了上述国家战略布局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外,现实存在的中部地区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各成体系,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趋同,市场壁垒的存在,竞争多于合作,阻碍了长江中游经济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使长江中游经济圈建设长期以来呈未决态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把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流地区建设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全国第四增长极寄予厚望。这一观点基于中部地区拥有天然地理优势,历史上经济社会交往密切,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人口密集,交通发达。也在于中部地区具有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南北经济互动发展最佳结合点的区位优势,中部地区的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1、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首先是形成中部大三角的市场经济圈

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不在其人口有多少,不在其城市面积有多大,而主要看城市间经济单位的网络联系有多密切。伦敦、香港的面积都不大,但是他们与外地城市的联系却相当密切,所以,他们是世界级的城市。它提出了建立城市系统的原则:有效利用集聚优势、专业化优势在一个多中心的大都市区域里,通过改进通讯、网络设施增加与其他大都市区的联络。可见,区际联系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中部大三角经济圈是一个以武汉为中心的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湘、鄂、皖、赣、豫五省。以武汉为圆心,在320公里半径的核心圈内有湖北潜江、荆州、宜昌、襄樊、荆门、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孝感等城市和地区;有江西的九江、景德镇、宜春、萍乡、新余和南昌等城市与地区;安徽的合肥、埠阳、安庆、池州、六安等城市与地区;河南的郑州、驻马店、南阳、信阳等城市与地区。由此,如何打破这些城市的行政区划,加强区际联系,是当前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认为:

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制定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分隔,打破诸侯经济,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按照产业链来布局经济,按市场规律分工,考虑围绕跨国公司建立一个生产链条、销售链条和物流链条;

加强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经济信息方面的交流,从而为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完整、及时的信息;

城市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要打破一切形式主义,消灭不同城市间众多经济硬指标的盲目攀比。因为一些无谓的指标攀比,只能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滋长,从而割裂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衔接脉络。合作比相互间的竞争更为重要,一个意见一致、客观而非恶性竞争的规划体系,有助于整个区域的协调开发,使得城市间不再需要为建设成本、材料、劳动力而竞争及争夺相同有限的市场。

2、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必须建构中部大三角的交通网络圈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仅是地区分工的前提,而且是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先行条件和有效手段。通过建设发达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促进区内外经济交流,带动地区分工与合作,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利用良好的交流,在经济增长阶段将人口资源集中到中心城市,而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减少人口密集给中心城市的压力,同时,增强周边地区的独立性,使区域发展规划更为有效。因此,对于中部大三角经济圈,构建坚实的综合性网络化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础。首先,构建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武汉一南阳等城市的南北发展轴和武汉一宜昌一合肥东西发展轴的形成;其次,要以武汉枢纽港为中心,将区域内已建和将建的各种港口根据物流加以规划,按各地的货源、集疏运条件和港口优势,做到大、中、小结合,功能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华中地区最大的港口群;最后,要加强航空港的建设,建立区域内各机场之间的合理分工,提高营运效率,并促使天河机场成为国际机场的枢纽港。

3、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必须建设中部大三角的信息网络圈

中部大三角经济圈首先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经济圈。区域经济是一种地理经济,也是一种传统特色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一直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上,信息化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融通、新技术的转移、人才和资金的有序流动、先进的文明的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模式的构建;信息化可以促进区域内社会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有利于现有经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提高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该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化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层次,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渗透力,传统产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采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通过改造技术、重组流程、整合资源,可以为夕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跃升为朝阳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突破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增加该区域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实施企业信息化可以实现管理创新,能对本地区内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加强区域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使它们更好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同时,信息网络的发展能够减少区域内各要素流通的盲目性,使要素流通更具合理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从而节省大量的费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积累大量的资金。可以说,信息网络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真正成为华中地区,或者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圈。

4、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必须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规划体系要突破普遍存在的“诸侯规划”

过去,人们对城市地区理论并不理解,习惯于局限于地方,自给自足地解决问题,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局限,从本质上讲,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诸侯经济”的反映。尽管从经济角度看,国内各地区之间并没有关税,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各个地区之间本不存在贸易障碍,但是事实上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无形中会形成一些贸易的壁垒、生产的壁垒,从而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重要的体制上的障碍,结果导致盲目竞争等种种问题。因此,要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提高中部大三角区域内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就必须打破狭隘的行政地域观念,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反映在规划上,就是要打破“诸侯规划”。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涉及面很广,需要多种学科共同研究,融合起来,整体处理问题。

虽然中部大三角经济圈地区规模庞大,但伴随着信息交流方面的巨大改进,地区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拉近。中部大三角区域某一地区的重要决策将会对其它地区产生影响,故应统筹考虑整个中部大三角区域的发展问题。对于一个整体的区域,一个战略性的规划体系是必需的。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将会促使地区间差距的不断拉大。如果一个区域想把不均衡发展问题减至最小程度,那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基准体系,来引导选择投资场所,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规划体系。许多私人开发商很欢迎长期的战略规划导向,因为它提供了很大的可靠性,为大规模的投资奠定了基础。同时,一个战略性的规划体系保证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

5、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提出华中经济圈,各个地区基本完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但都是在各个政府各自的努力下展开的,其宗旨首先是促进和保护本地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区域分割。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共同市场的充分发育是空间经济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认为,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的五省政府应加强市场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放弃地方保护主义,扫除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改变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局面,有选择、有步骤地培育并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区域共同市场体系。而核心城市武汉,则要积极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开放的商贸流通体系、要素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并积极整合整个区域各个地区性的商贸流通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以一体化的市场和服务加速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的整合发展。

6、形成中部大三角经济圈必须构筑人才高地

人才资源是纵深发展地区产业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在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拥有人才集聚和稳定的人才储备,是区域经济能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域产业结构更新和转向及时应变的动力源。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吸引人才,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筑造人才高地是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只有云集了人才的区域,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区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这是我们必须借鉴的经验。

7、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

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繁荣取决于创造一个使要素禀赋可以有效利用和升级的企业环境和配套制度及政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层次从企业上升到国家和政府一级。中部大三角经济圈要实现快速发展,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作保证,建议中央政府:

⑴批准中部大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重点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⑵成立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协调机构,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和必要的专业委员会,研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事宜,协调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

⑶针对中部五省大城市国有经济比重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艰巨的现状,将武汉、郑州、长沙、南昌、合肥等五省中心城市列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范围,予以政策扶持。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