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中部六省调查研究报告:抢抓机遇 奋力崛起

中部六省调查研究报告:抢抓机遇 奋力崛起

中部六省调查研究报告之一:“潜龙在渊 蓄势待发”  

■权威调查 

这次到中部六省调研,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使中部地区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激发了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部到处充满着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浓重氛围。 

一、中部各省都在谋划部署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 

在调查中所接触的各级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人人都在对中部崛起进行战略思考。他们不仅由于渴望中部崛起而研究中部,而且在做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的比较研究,做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做本省与周边区域经济联系和本省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调查中很多人认为,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有差距就意味着有发展的空间、甚至跳跃的空间。关键是能否有一个清晰的、符合本省发展实际的战略布局。中部各省都在谋划部署加快发展的战略。 

山西省针对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和高度依赖煤炭的情况,提出的战略思路是,“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在区域布局上,山西的定位是,一方面积极加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一方面加强与中部5省合作。 

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河南省重点抓“一区一道和三个基地”,即着力打造全国的粮食核心主产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湖北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湖北把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为重中之重。 

湖南省重点是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同时实行南向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与珠三角的交通互连、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并参与泛珠三角合作,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 

安徽省委主要领导说:“我们翘首向东,沿海地区日益发达;环顾周边,中部各省加速崛起;回首西望,西部开发普遍提速。安徽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安徽为自己确定的战略定位是,发挥在地域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优势,“实施东向战略、发展东向经济”,形成商品东进、劳务东输、能源东送、产业东接、投资东引、服务东带、交通东连、游客东来的新局面。发展重点是:“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抓好两流域(长江、淮河),唱好黄(黄山)煤(煤炭)戏。” 

江西省近几年不仅盯住长三角,而且把眼光投向整个沿海发达地区,其战略定位是:把江西建设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从而全面“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江西农业发展的思路很有新意,他们提出:“希望在山,重点在田,潜力在水,后劲在畜,出路在工。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结构。 

二、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人气足则地区兴。政府的推动和民意的涌动,使中部地区新一轮发展热潮呼之欲出。近几年,中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长期积蓄的发展冲动和发展能量逐步释放出来。 

1、中部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中部六省这几年大量投资都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西、安徽更为突出。江西省利用外资和国内资本投资急剧增长,4年来增长5.3倍,其中3/4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地区,2000-2004年达到2567亿元;安徽省引进省外的投资中,来自江、浙、沪的民营资本占70%以上。东部沿海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也争相到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的各类开发区落户。 

2、中部正在加快建设一些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中部各省都十分重视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武汉的“8+1”城市群、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的合肥芜湖等沿江城市带、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山西的太原城市群、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发展和建设速度加快,带动作用增强。力争形成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强的城市群、经济圈或产业带,成为各省共同的选择。安徽的同志认为,小平同志早在1991年就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现在到了从三角洲经济迈向整个流域经济的时候了,这既符合小平同志战略思路,也符合沿江经济发展的实际。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沿长江城市带正在成为整个长江流域加快发展的主轴线。 

3、中部正在出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几年来,中部发挥工业基础好的比较优势,发展壮大本地的主导产业。如湖北、湖南、安徽的钢铁、汽车、装备制造,河南的食品加工和公路客车,江西的特色冶金和精密制造,山西的能源开发和不锈钢等产业,都成为本省的支柱产业或拳头产品。安徽奇瑞汽车集团已形成年产30万台汽车发动机和35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轿车出口量占全国轿车出口量60%以上。武汉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光纤通讯、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等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后盾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网路。 

4、中部正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部各省都响亮地提出发展劳务经济的口号,以此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目前,中部地区在外省市务工总人数占全国的43.6%,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外出务工人数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到第六位(第一位是四川省)。河南省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10万人,安徽省有近千万农民在城市务工,湖南、湖北、山西、江西省进城务工农民也都在500万人以上。外出务工收入成为这几个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 

5、中部正在兴起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的热潮。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部省份最大的财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支撑力。安徽的徽商文化,山西的晋商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江西、湖南的红色文化,湖北的楚文化,成了这些省着力挖掘的资源。“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正在成为中部省份新的经济增长点。

[page]

 

中部六省调查研究报告之二:制约中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权威调查

我们在调研中深切感到,中部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科技教育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但也存在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一、“三农”问题仍很突出 

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农业人口最集中、“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 

1、粮食生产问题。“为政之要,首在足食”。2004年,中部六省粮食总量1.48亿吨,占全国的32.6%,全国粮食增产的56%来自中部,中部担负着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去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加上粮价上涨,中部地区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多,200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粮食价格又呈下降趋势,农民进一步增收有困难。此外,粮食亏损挂账不堪重负。 

2、县乡村债务负担沉重。据统计,目前中部地区乡镇一级平均负债500-700万元左右,村级负债20-50万元左右。截止2003年底,安徽县级债务278亿元,县均负债1.74亿元,乡均负债828万元,村均负债22.2万元。河南省乡村两级债务达到418亿元,乡均负债1010万元,村均负债近40万元。湖北省仅村级负债就达177.93亿元,村均债务64.03万元。江西省共青城负债达29亿多元,人均负债5万元。县乡村沉重的债务,使很多基层政权组织成为“空壳”。 

3、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严重。六省普遍反映,新的水利工程发展缓慢,老的工程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存在大量病险隐患。江西有各类水库9286座,其中病险水库就达3428座,占水库总数的37.6%;河南带病运行的水库795个,占全省水库总数的33.9%;湖南13000座水库中,病险水库高达40%。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河流堤坝、水塘塘坝及其田间渠道已被损毁,很多地方滑坡、裂缝、渗漏,溢洪道冲毁、垮塌,农田水利设施问题十分突出。 

4、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目前中部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的26%,相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的31%。这些人口多集中在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湖区、淮河两岸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大部分是“一方水土难以养一方人”的地方。湖北500多万贫困人口中,11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鄂西地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和神农架;山西146万绝对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太行山、吕梁山区;安徽142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深山区;江西90万绝对贫困人口中,有25万人住在库区和湖区;湖南湘西地区22个贫困县,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均在60%左右。值得重视的是,在过去已脱贫的人口中,一部分因病、因子女上学、因遭受灾害等原因重新返贫,其中因病返贫的比重达40-60%。 

二、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尚未突破 

1、产业结构畸轻畸重。超重型、原料型、初级型是中部一些省份工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如山西10年前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78:22,目前的比重为92:8,在重工业中煤炭占80%以上。河南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低端产品占74%,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70%以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也感到本省的产业层次还比较低,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和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缺乏带动力强、产业链延伸度大的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产品与最终消费品,工业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 

2、工业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江西钨矿、稀土、金矿、煤等矿山中,小型矿山高达99%。湖南每万元工业产值耗用钢材、水泥量分别是发达国家的5-8倍和10-30倍。山西单位GDP综合耗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6倍,矿产资源平均回采率为44%,3368个乡镇小煤矿回采率仅为10-15%。每年因采煤白白排放的煤层气高达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输气量的50%。河南矿山总数5188个,小型矿山也占96%。铝土矿回采率不足40%。 

3、一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不足。江西11个黑钨矿山,已有8个列入关闭破产计划。安徽铜矿资源已经基本枯竭,铜业生产80-85%以上矿石主要靠进口。湖南32个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其中25个几近资源枯竭。山西预计2005-2020年16年间,年衰减生产能力将达到8000万吨。 

4、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河南的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焦作,安徽的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江西的南昌、萍乡、景德镇、鹰潭,湖北的武汉、黄石、襄樊、十堰、宜昌、荆州,湖南的株洲、湘潭等,都是国家过去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镇,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或培育替代产业,而这些城市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仅解决采掘沉陷区问题凭地方财力就无法承受。如山西采空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涉及1900个自然村220万人,且塌陷面积还以每年94平方公里速度增加。江西各类矿山坍塌点1366处,坍塌面积达35187公顷。安徽铜陵市老城区60-70%是采空区,近3000户居民住在塌陷区。 

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1、水污染十分普遍。山西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超五类污染河道占67.2%,主要是煤矸石和矿井废水造成的。河南全省几大水系受严重污染河段达2938公里,占36.9%。江西年均排放酸性废水5900万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0.3%,约50%建制镇未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供水设施,污水处理率仅为10%。湖南枯水期严重污染的四五类劣质水占40%。湖北主要湖泊水库受污染的三类以上水体近70%。在三峡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各支流沿江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未作处理。淮河近几年治污下了很大气力,但污染仍然十分严重。黄淮海地区也几乎有河皆污。 

2、城市和矿区空气污染严重。山西13个城市被列入全国30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河南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每千美元GDP排放污染物的二氧化硫是发达国家的7倍多,是江苏、广东、浙江的1倍多。湖南城市酸雨频率高达76.4%,除一个城市外所有城市都受到酸雨污染。江西赣州、鹰潭、抚州、上饶、景德镇等城市,酸雨频率也达60-80%。 

3、水土流失或土壤破坏。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很多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洞庭湖泥沙沉积率高达74%,“八百里洞庭”只剩500多公里,湖泊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350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625公里,减少了近40%。山西省1993-2003年10年间因煤炭开采,使40余万亩水浇地变成旱地。江西省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江西省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累计堆积废石量12.85亿吨,尾砂11.53亿吨,土地和植被破坏面积达9.4万公顷。 

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1、教育问题。中部农村基础教育条件仍很落后。一是教育投入不足。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由于大部分县是“吃饭”财政,县级可用财力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占了30%以上,有的县甚至在50%以上。据反映,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的收费不够维持教学的基本费用。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任务艰巨。湖北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比例达30%,去年底全省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还有401万平方米。安徽现有615万平方米危房未改造,占校舍总面积的21%,每年还将增加100万平方米。河南近两年虽已改造了216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尚有459万平方米亟待改造。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总量超编,但局部地区还存在较大缺口,能上讲台的教师不足,年轻教师不足,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和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 

2、医疗卫生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更为困难,医疗资源从硬件到软件都很差。一是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河南省农村平均1600人拥有1张乡卫生院的床位,1200人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在2500个乡镇卫生院中,救护车、B超机、X光机、检查床等基本医疗设备,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不足1台、件。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中,2/3勉强维持甚或生存下去都困难。二是农村医生文化和专业水平低。大量医务技术骨干严重流失,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和质量下降。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农村医疗队伍中,本科生仅占1%左右,专科生仅占10-20%,其余为中专以下水平。三是艾滋病、血吸虫、结核病、乙型肝炎等疾病患者仍在增加。河南是艾滋病的高发区,湖南、江西血吸虫病死灰复燃。江西省现有钉螺面积118.4万亩,仍有20个县(市、区)的197个乡镇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中部六省农村人均期望寿命较城市低近6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3倍。 

3、社会保障问题。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参保人数增加缓慢甚至下降。参保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比重较低。据六省反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等参保人数都有所减少。养老保险历史形成的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转”运行,已成为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 

五、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 

中部六省处在南北、东西运输大通道、欧亚大陆桥、长江黄金航道的“大十字架”上,铁路占全国的22.8%,公路占24.4%,货运占23.1%,客运占23.7%,中部通则全国通。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这几年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度很大,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有: 

1、一些公路通而不达。一是中部省际之间、中部省份与长三角等经济区域之间的高速公路通而不达。各省省际之间早有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但始终没有建设。已经修建的道路之间有很多断头路。如江西的赣粤高速公路,江西段已经通车,但广东段仍未打通;九江至武汉的高速公路也没有打通。长三角地区有9条辐射状公路通向安徽、江西,但都有断头尚没有连接起来。二是很多县以下公路通而不达。调查显示,在六个省的行政村中,50-70%的村庄下雨后出行困难,60-80%的乡村道路还没有铺上油路面。河南省需改造的农村公路总规模达7.5万公里以上。 

2、水运开发受到严重制约。长江全长6300公里,自古就是我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但目前长江干线航道连续性差、通达性差和航运设施落后,不同河段水运利用程度仅为30-70%。长江总体上呈“两头深(上下游)、中部浅(中游);两头通、中部堵”的状况。上游的西部地区对水运依赖性最强,但航道等级低;中部枯水期万吨船队不能满载运行,水运的潜力也开发不出来。目前长江上共有75座桥梁,桥梁高度也成为制约长江水运发展的瓶颈。如37年前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其桥高仅为24米,万吨轮船根本无法通过。除了主航道水运运能利用问题外,长江与支流及其他水系的连通和利用也未引起关注。另外,三峡水库设计通过能力2030年达到5000万吨,目前实际通过运力需求已达4030万吨。大量汽车得翻坝转运,在宜昌的码头几上几下滚装船,加上通过五级船闸等待时间,每辆车通过时间比原来约多花10个小时??还要多花码头费和转运费。 

3、对各类运输方式、各种运力缺少整体规划设计,难以形成资源配置合理的现代物流体系。机场的空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运如何配置,现代物流节点如何分布,各种物流方式如何实现无缝链接,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道路如何对接,中部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及有密切经济联系区域的道路如何通达,还都缺少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page]

 

中部六省调查研究报告之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建议 

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创新,靠形成内生机制,靠中部地区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靠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各种优势和潜力。但现阶段要使中部崛起的轮子转起来,还需采取和制定一些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中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中部崛起应坚持六个结合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应坚持六个结合,一是要把中央制定支持政策与发挥中部各省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奋力崛起的精神和热情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同时注重发挥中央政策的杠杆作用和乘数作用。二是要把解决共性问题与解决个性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有针对地解决制约中部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中部地区的特殊困难、特殊贡献和特殊问题制定特殊政策。三是要把整合存量资源与有效利用增量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四是要把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有效调控结合起来,通过推进改革消除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自主增长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效率。五是要把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项目布局上突出重点。六是要把注重效率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二、中部地区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问题 

对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直接关系到中部发展方向和政策取向。中部地区应定位为“六个基地”,即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基地。 

调查中感到,中部地区总体上看还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概念,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区域概念,制定统一规划确有困难。可先行研究制定一些专项规划,如新型能源基地建设规划、交通网络建设规划、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粮食主产区发展规划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不可能处处崛起,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圈;中部省份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联系紧密的带动区和辐射区;国家级、省级各类开发区;国家重要的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 

三、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农业 

有同志认为,中部省份作为农业大省很吃亏,靠农业不能崛起。我们的看法是,中部不能只搞农业,但决不能放弃和忽视农业,中部的主要优势仍在农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先要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打牢农业基础。 

一是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中部建设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别是小麦、稻谷、油菜集中产区。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搞好病险水库加固,完善防洪灌溉体系。 

二是建立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国家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农业的投入。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中部粮食主产区倾斜。抓紧研究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帮助粮食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逐步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标准,对重要农资实行最高限价。加大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中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国家投资为主,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优良品种繁育体系。 

四是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中部六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应重点支持中部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认真解决农民工的政策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补助标准和资金规模,把中部地区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试验基地,职业技术培训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把劳动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优势。 

四、加快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支持中部地区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从整体上提高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应把更多符合产业政策、中部有一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重大工业项目放在中部地区。在中部规划布局一批重大装备本地化、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如装备制造业、钢铁、汽车、煤电联产、光机电一体化、核电等项目。 

二是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中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应加大对中部地区煤炭、石油、电力等重大能源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材料工业的支持力度。把中部有条件的省份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电力输出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应在对资源开发、利用、储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型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方案。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加快能源、资源整合和规模化生产,在原材料精深加工、矿山采掘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光电子、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及军工为重点,建立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先发展一批带动力和影响力强的产业。支持搞好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四是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特别是加大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原材料加工、纺织、食品、化工、冶金等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五是提高中部承接东部和国外产业转移的能力。支持中部地区的国家级各类开发区和成熟的工业园区。对于东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集中地区,在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五、深化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 

加大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力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的一些政策,应适当延伸到中部老工业基地。加快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社会负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其逐步纳入企业增值税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试点的范畴。支持中部资源型省份和城市发展新型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矿山发展接续产业,尽快实现经济转型。 

六、加快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并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特别是应解决省际之间、中部地区与各个地区之间的断头路问题,打通省际之间、中部省份与其他经济区域之间的高速公路。加快解决农村行政村的道路通达问题。加强长江航运建设,加大改造沿江码头和桥梁的投资力度,提高长江干流支流水运能力,发展江海联运,促进沿江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流通企业向县以下农村延伸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加快建设更高层次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要原材料市场、有特色的日用品和工业品市场,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中部一些城市建设全国现代物流中心。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 

七、加大中部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抓紧解决长江、黄河、湘江、淮河、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等流域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问题,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建议加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力度,严禁滥采乱挖,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从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中部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沉陷区治理和搬迁等方面应给予资金支持。 

八、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中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措施。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力度,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中部省份不能保证生均最低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困难县给予补助。 

二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中部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加大工作力度,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和因病返贫或致贫的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防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 

九、帮助中部减轻财政困难 

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降低或免除要求县、乡项目资金配套的比重。逐步解决粮食亏损挂账负担,探索粮食销区对产区的补偿机制。努力帮助化解县乡村债务。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