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财税改革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新一轮税制改革启动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新一轮税制改革启动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通过和实施,将很有可能启动带有普遍减税性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现在中国的财政收入大约95%来自税收。
■2007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政府对教育、医疗、就业和低保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超过7100亿元,占今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4强。这种支持力度创建国以来的新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我国行政管理费用从1978年的49亿元上涨到2004年的4060亿元,增长了近83倍。另有资料显示,我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超过6000亿,相当于2006年国防开支的两倍。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审计署要加强政府支出的绩效审计,因为有时铺张浪费的危害比贪污腐败还严重。
牵住新一轮税改的牛鼻子
好事多磨。
本来有望在本届政府5年任期内启动的带有普遍减税性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很有可能在下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得以全面推进。
因为这轮改革的牛鼻子———旨在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已在刚刚结束的本届人大获得通过,并将于2008年开始实施。
这个将给内资企业减税约1340亿元的法律草案此前连续两年未能提交当年全国人大审议。尽管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早在2005年“两会”前就表示,两税合一(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已经“迫在眉睫”,“不能再拖了”,不过当时决策的天平还是向引资大省、部门以及在华的外资企业倾斜。
新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规定,内外资企业税率分别由现在的33%、15%统一为25%,低于全世界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国家(地区)的平均税率28.6%,也低于周边18个国家(地区)的平均税率26.7%。在入世5年多后,内资企业渴望的公平竞争平台终于有望搭建,以后税收优惠将按是否是国家鼓励的产业而不是企业的身份和所属地区来确定。
这也意味着,政府将不再利用税收杠杆把内资的一部分利润送给外资企业。届时,由不公平税率引发的假外资现象(国内企业在避税岛等地注册后以外资身份回国投资,从而享受外资企业的优惠税率)将得到有力缓解。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6年1-1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42.63亿美元,其中来自三大避税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萨摩亚)的外资就达到了127亿,接近1/4.这三岛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外资来源地排名榜的前10位,其中英属维尔京群岛更是超过美国和日本,多年位居第二。
新所得税法在2008年开始执行应无大碍,接下来企业增值税减税改革的试点能不能同年推向全国,值得关注。因为增殖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税种,其中仅增值税一项加总(包括出口环节增值税)的收入大约占了全年税收总额的半壁江山。
按照原来的改革方案,这两个税改本来计划于2006年1月1日同步启动。因为捆绑出台后,外资企业的税负增减效应相抵之后,只有极少数企业的税负有所增加,这样也就减少了改革阻力。但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难产,使得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设备投资可税前抵扣)的减税改革始终处于在东北三省一市8个行业的试点阶段。
“正因为这两个税种的变动所带来的税收增减规模最大,它所牵动的纳税人的范围最广,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最深,在税改方案当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说,“这两个税种在所有的税制改革方案当中,始终扮演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它的进退在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整体税改的进程。”
13年前的鞋子
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始于1994年元旦,这个为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而设计的一揽子改革,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推出。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向市场经济转型。一个月后,仅经过两个多月酝酿的税制改革方案就经过全国人代会讨论,并于次年1月1日开始向全国推广,从此拉开了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税制改革。
自实施以来,中国的税收收入就进入了止跌高涨的快车道。
1994年,中国的税收收入仅为4789亿元,占当年GDP的10.3%。到2006年,全国税收总额已经超过3.7万亿元,GDP占比提高到18%。2006年光比上年增收的6770亿元就超过了1994年全年的税收收入。
一个国家在税收制度没有发生大调整的背景条件下,税收收入能保持长达13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专家认为,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税收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种增长早已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考虑到近10年来,税收收入一直以超过GDP增速十几个百分点的速度飙升。
在高培勇看来,这其中的秘密在于,现行税制是在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之一(1994年以前,财政收入每年递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是每况愈下)、而当时中国税收实际征收水平只有57.5%左右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为了完成1994年大体5000亿元税收收入的目标,就必须拿出能够征收到1万亿元的税制来保证,所谓“宽打窄用”。正是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中国现行税制才有了两个突出特征:宽税基、高税率。
然而随着“金税工程”等税收电子化工程的普及,到2004年的时候,中国税收实际征收水平已经高达85.7%,这也意味着实际税负在提高。
如果不仅仅只考虑税收,还把当前政府所能拿到手的所有资金,包括预算外的一些规费收入考虑进来的话,那么根据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之刚的测算,中国的宏观税负不会低于27%-28%,这已经是一个中等高收入国家的税负水平了。
无独有偶,《福布斯》杂志2005年发布了关于世界税收痛苦指数的排行榜,中国仅次于法国名列世界第二。
显然,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1993年设计现行税制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1993年经济形势和征管水平设计的税基和税率,已经和现在的经济环境不相匹配,亟待改革。
“这就像在13年前,我们给自己的孩子买了一双鞋。当他经过了13年的成长历程,我们还让他穿上13年前买的鞋。”高培勇说,“尽管这双鞋还没有破旧到不能穿的地步,但是他穿得下去吗?或者穿进去能够舒适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一轮以减税为目标之一的税制改革进入本届政府的决策视野。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对新一轮税制改革做了全面表述,确立改革原则为:减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并提出了包括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在内的8个税种的改制。
正是在这个决定指导下,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改革在2004年开始了在东北的试点,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新所得税法草案试图在2005年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
公共财政的阳光
现在中国的财政收入大约95%来自税收,税收收入连年双突破的增长(总额和增幅增长均突破历史记录)也使财政收入水涨船高。
2003年新政府的开局之年,尽管遭遇SARS,但当年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2005年又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这种增速即使是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也都没有预料到。
有一种观点认为,税收是用来购买政府服务的。把主要由税收构成的财政收入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即所谓的“公共财政”,这个观念是由上一届政府首先引入,并在本届政府执政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3年起,每年新增财政收入投向农村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力度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以来历次财政改革,从分灶吃饭到大包干到现在的分税制等,全是对收入方面的改革,就是各种税和费收上来之后,中央和地方怎么分。而政府支出方面的改革一直到1990年代末2000年才有所动作,比如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领域的改革等,基本上是规范政府花钱,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
“支出方面的改革可以说连最基础的都没做到。”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杨之刚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这样评价当时的状况。
真正的支出改革是从本届政府开始的,而催化剂就是新政府成立之初就遭遇到的那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灾难SARS.正是SARS,把中国经济单极高速增长光环下的阴影———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脆弱———暴露无遗。
从2004年起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问题。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中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统计显示,2003-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一万亿元,年均递增15.6%。
特别是取消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给农村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据介绍,迟至2002年的时候,当时农村税费改革到底应该怎么继续,尚不明确。没想到新政府上台后第二年就果断提出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最后只用了3年。很多基层政府因此而出现的财政窟窿都由中央财政填补。
在公共财政阳光的照耀下,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合作医疗全面推广,农村低保制度即将推出。“长期困扰农民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经常在农村做调研的湖北省财政厅监察室主任傅光明对本报说。
除了“三农”,中央财政这几年也持续加大了对整个教育、医疗和社保这些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已获全国人大通过的2007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政府对这三个领域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超过7100亿元,占今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4强。这种支持力度创建国以来的新高。
“本届政府上台的时候,虽然也呼吁公共财政,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进展这么猛!”傅光明感叹道。
呼吁行政开支透明
在财政专家眼中,公共财政照耀民生,还有另一番解读,即维持原来的财税体制不变,只是把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拿出来改革。
本届政府的增量改革有实力作坚强后盾。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2812亿元。此后该数字一路攀升。到2006年,增收额已经高达7694亿元。在财政部提交给本届人大讨论的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中,所有单列的预算支出将增加的项目(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以及科学技术)支出加总为7988亿元,大体和2006年度全国财政的增收额相当。
预算中单列出来的都是涉及民生的领域,因而成为亮点。但是和历年的预算报告一样,大量的财政预算开支没有细化,有的也没有单列,依然是“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
“政府用钱过多,不公开。公开的都是用在老百姓身上的钱。部门预算很多也不能公开,一旦公开,各个部门就互相比,钱少的就嚷嚷。要的钱给的钱一般都有几套账等等。很多东西还是难以说,不敢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政专家说。
政府花钱过多和不透明,引起了社会和“两会”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我国行政管理费用从1978年的49亿元上涨到2004年的4060亿元,增长了近82倍。另有资料显示,我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超过6000亿,相当于2006年国防开支的两倍。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审计署要加强政府支出的绩效审计,因为有时铺张浪费的危害比贪污腐败还严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也强调:要改变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的现象。
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建议,政府预算报告要公开行政成本。但是湖北省财政厅的傅光明坦言道:“预算报告中为老百姓服务的是亮点。然而要想预算支出完全像西方那样透明,不容易。”
■声音
(两税合一这个大方向上没有异议的法律比预期推迟两年才通过,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利益集团游说能力之强?)
如果采用比较中性的一种说法,这也是现在中国运行中的一种现实。一方面,各个部门有不同意见,比过去透明度高了。过去总是强调,不管部门有什么意见,都是内部的秘密,不能拿到媒体上去披露的。现在透明度大大提高。比较早的时候媒体就知道了财政部什么意见,税务总局什么意见、商务部什么意见,这客观上讲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有不同意见也合乎常理,因为有不同利益的考虑。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政绩和管理上的感受,取向可能不一样,只能磨合。重要的是,在磨合当中,有没有可能更有效地贯彻公众的利益诉求,提高效率。磨合不可避免,任何国家决策都要在程序上耗费时间,只是能不能更快捷一些,这都是未来中国在法制化、民主化发展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具体到两税合一这个决策过程,您觉得哪些环节上的效率还可以提高?)
一开始,各个部门讲不同意见的时候,都是在讲道理———这个事情值得做还是不值得做,为什么。到了一定阶段,道理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民意也陆续听到了一些,比如两次全国人代会上和政协会议上,绝大多数代表的意见也都明朗化了。在这明朗化以后,又拖了一段时间,具体的细节我也不了解。我只是在想,如果意见有了一定的明朗化之后,磋商的过程能否再快一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本报记者邓瑾采访整理)
(作为引进外资规模居全国首位,有18000家外资企业的城市,苏州如何看待新的企业所得税法?)
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合一是大势所趋。这次全国人大会议通过这个税法,说到底是一个方向。对于苏州,实事求是地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是有影响的,调整税率后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影响到他们的竞争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外企投资的积极性。
外企对新税法非常敏感,也有向市政府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他们也知道,这个政策不是苏州颁布的,知道国际惯例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如果说他们还要在苏州、在中国留下去,就要研究我们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就要往上调整,调高附加值。这样,他们的竞争力将会提高,新税法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将只是短期的。新税法给出了五年过渡期,我相信,过渡期结束后,外资企业竞争力还会增强。
(两税合一后,没有了税收优惠,招商引资怎么办?)
前几年,我们可以给予外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现在这方面的吸引力没有了,怎么办?从根本上来说,对苏州来讲,对整个中国大陆来讲,我觉得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其中包括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转变外贸进出口的方式,可能也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要在招商引资方面调高、调优。所谓调高就是要调高科技含量,调高附加值;所谓调优,原来侧重于制造业方面的招商引资,现在可能要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
我相信大规模的撤资不会发生。为什么?首先整个中国是一样的,如果外资要到其他国家去,这不仅仅是税收的小小优惠,更重要的因素是人文环境,再加上政府的效率环境,整个本身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是一个系统考虑。一个企业不是到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做好,与其考虑到到哪个国家找更好的税收倾斜,还不如下工夫增加竞争力,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一定选择后者,提高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提高竞争能力。
吸引外资是用环境和诚信来吸引,过去苏州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外资企业对这个城市非常信任,市场也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下一步如何来巩固提高苏州利用外资的吸引力,让外资更积极?对政府来说,没有其他选择,就是做好投资环境。因为税收是一样的,但是政府的服务要更要有效率,社会整体的诚信水平要更高,老百姓整体素质(包括劳动力资源素质)要提升,这些方面如果做到了,再加上人气环境和其他的环境,相信苏州还是有吸引力的。
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