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关广梅:一封信 掀起姓资姓社大讨论

关广梅:一封信 掀起姓资姓社大讨论

◎人物:关广梅

◎年龄:58

◎时代标签:“商业租赁第一人”

◎目前身份:退休后赋闲在家

浮沉录

关广梅,1950年生,辽宁本溪人,1987年,因投书《经济日报》获头版刊登,并引发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资姓社大讨论而闻名。“关广梅现象”应运而生。她也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改革家。

1985年初,关广梅与本溪市蔬菜公司签署租赁合同。

19868月,关广梅又租赁了“光明商店”和本溪市最大的副食品商店———东明商场。

1987年起,关广梅又租赁了5个副食品商店。至此关广梅租赁的商店达8个,占本溪市零售总额的1/3.当时的报纸说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租赁商业集团———东明商业集团。

1987612,《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关广梅的来信,信中建议讨论租赁企业姓资还是姓社。该报随之展开对租赁企业历时40多天的全社会大讨论。

1988年,东明商业集团解散,关广梅退居二线,改任蔬菜公司副总经理。

1998年,关广梅从本溪市糖酒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休。

“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

———1987612,关广梅的这封信在《经济日报》头版刊登后,该报随之展开历时40多天、对租赁企业的全社会大讨论。

回顾当年,关广梅并不是国内承包租赁第一人,她租赁经营的企业规模也不是最大的,但舆论为什么选择了她?

在熟悉内情的人看来,将关广梅推向风口浪尖上的时代大背景是,当年经济领域基层的思想仍比较混乱,而对租赁企业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则推动和鼓励了经济领域的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1年前,关广梅的一封信,成为思想解放的钥匙。

关广梅说,她现在只想平静地生活,再不愿意见任何媒体。

20084月,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本溪,如果不是刻意提起,人们早已忘记了当年的关广梅,这个21年前投书《经济日报》,寻求帮助的妇女。

“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关广梅的这封信把改革上升到了理论高度,1987612,《经济日报》在头版刊登后,随之展开历时40多天、对租赁企业的全社会大讨论。

“关广梅现象”应运而生。她成为了当年最炙手可热的改革家。

[page]

从营业员到经理

辽宁是一个出典型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这里涌现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上世纪80年代,这里出了个关广梅,在中共“十三大”会议期间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对答如流,一句“改革不可动摇”震撼了世界。

本溪在沈阳东南面,在东北,本溪就是“江南”,有太子河环绕,本溪的山出矿,给这座山城带来了绵绵不绝的财富。本溪钢铁厂位处这个城市的中心,被居民区环绕。这是一座以重工业为底色的商业城市,商业本来是作为一个配角存在的。

但本溪仍然出了个关广梅,作为媒体眼中的改革商业租赁第一人,关广梅的名声,不亚于当年的“南步北马”。南有衬衣厂厂长步鑫生,北有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更北,有东明商业集团总经理关广梅。

关广梅曾经是本溪消防副食商店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营业员,她被分在猪肉组,负责向顾客出售冻猪肉,那是从南方省份用冷冻车皮拉过来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这些肉被平均分割成一小份一小份。据认识她的人说,关广梅当时的职责,就是用大刀分割这些肉。无疑,对于任何女性而言,这都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但关广梅完成得非常出色。

关广梅的才能不仅仅限于分割猪肉,见过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很能干的女同志,有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的脾气。

改革开放之初,正是微观经济走活之时,关广梅逐步展现了她的商业才能,她从1971年副食商店的营业员、市场部主任,一步步做到业务副经理。

1984年,她在本溪市蔬菜公司组织的承包招标中,以当年完成12万元,次年完成14万元,第三年完成16万元的利润指标,承包了消防副食商店。

1985年初,关广梅与本溪市蔬菜公司签署租赁合同,19868月,她又租赁了长期亏损濒临破产的“光明商店”和全市最大的副食品商店———东明商场,1987年,她的租赁集团扩大到8家,占本溪市零售总额的1/3,当时的报纸说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租赁商业集团。

由此,人们评价,关广梅创造了商业改革的诸多第一:1984年,第一个承包商店;1985年第一个租赁商店;1987年组建中国第一个租赁商业集团。

商业租赁第一人

习惯了大型超市、大型百货公司的年轻人估计很难想象当年的商场形态:大约50平米左右的面积,营业员被分成粮食组、蔬菜组、猪肉组,各自经营自己的岗位,和今天门类齐全的商店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当年的商店,满足的只是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但关广梅仍然在这个基本需要上做出了文章。从当年报道中可以看出,她采用了今天常见的薄利多销方式,把当年的商店做成了类似今天大卖场的形态。

关广梅在1985年租赁的东明商场,坐落在东明路的一个十字路口,店门口是张密密麻麻的商品价格表。与众不同的是,大部分货柜都敞开着,顾客买货,看得见,摸得着。

在她的商场门口,关广梅贴出公告,告诉顾客,她要实行新的物价管理办法,在她的商店里,经营的烟、酒、糖果、罐头等一百二十种副食品的零售价格,在合理加价率的基础上,一律回落二分钱,低于全市任何一家商店的价格。如果顾客发现在她店里买到的东西高于其它商店同一规格、同一产地商品价格的,商场除找给差价外,还奖给价值一元的购货券。

[page]

光是在承包消防副食商店的第一年,关广梅就实现利润18万元。和善待顾客对应的是她对员工苛刻的要求,一个和顾客吵架的营业员被扣了50元。原门市部主任宋士柱是一个1948年参军的退伍军人,商店被关广梅租赁后,他被从主任的位子上请下来,去烧茶炉。

时至今日,在本溪,仍然听得到对关广梅的不同意见,一个出租车司机说,关广梅?她就是个二道贩子,专门赚差价。

根据后来媒体报道,当年关广梅的租赁,得到了蔬菜公司的支持,而被她租赁的商店并不是完全买账。在招标大会上,某家副食商店门市部主任和20多个班组长曾经一起站起来大喊,我们不同意关广梅租赁。

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关广梅的租赁得到了蔬菜公司和本溪市政府的支持。根据1987年《人民日报》报道,关广梅的租赁给这8家商店带来了惊人的效益。它们的利润额比租赁前提高了一半。其中最早租赁的消防副食品商场实现利润比合同规定高50%,比租赁前高了1.5倍;行将破产的光明商店租赁后一个月转亏为盈,8个月后盈利达8万元;全市最大的东明商场租赁后5个月,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

没有资本的资本家

关广梅在本溪的名声不胫而走,同时,一个传奇性人物———本溪市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明辞掉公职,担任关的副手,一时间引起大街小巷议论纷纷。李明在当时已经有4篇经济理论文章或省级以上奖。他的才华和关广梅相得益彰。然而,仅仅一年半后,他们就分道扬镳。

当年,同样令人议论纷纷的还有关广梅不菲的收入,在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块的上世纪80年代,关广梅曾对记者坦诚相告,从1985年租赁商店以来,她近两年的总收入是4.4万元。其中一半用来奖励她的职工和助手,1.5万元用于企业发展,剩下的7000元是她发给自己的工资。

有人算过,关广梅当年的收入相当于普通职工的12倍。有人说,这笔收入即使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也会议论纷纷,何况关广梅还是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是优秀共产党员。按照当时本溪市文件精神,承租人的收入可以比职工高出5-8倍,但关广梅高出了12倍。据此,有反对者提出,关广梅,这个优秀共产党员,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名义下,实质上成为了没有资本的资本家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关广梅租赁的商店涉嫌脱离了党的领导,因为她除了减少科室人员,也减少了脱产的党支部领导,在基层商店让党支书和经理身兼二职。有人问,即使关广梅租了商店,怎么可以把党支部也租去呢,她的商店还要不要党的领导?

这些意见集中反映到19874月本溪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很多代表对关广梅提出了尖锐批评,租赁坐收渔利,带有剥削性质,有人批评她一个人租赁8个店,在本溪市形成了一个商业垄断集团,把市场的商品和物价都垄断住了她干的是社会主义吗?

还有一个代表问,一个人可以租8家店,成为企业群体,国家的企业能不能这样租下去,那么本溪最大的国有企业本钢可不可以出租?

这些在现在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困扰了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对于关广梅跳交际舞,人们也议论纷纷,说她洋洋洒洒。有人提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1986年,这难道是个偶然现象吗?

[page]

大讨论有大背景

其实,在关广梅的时代,承包已经不是稀罕事。河北的马胜利早已打响了第一枪1984年,时任销售科长的马胜利毛遂自荐,成为中国第一个承包国有企业的人,1987年,他甚至掀起了一场承包100家造纸厂,组建造纸企业集团的旋风。

论收入,杭州的鲁冠球在过去的五年里,收入将近50万元,他用这笔钱盖了一所房子,建了一所学校,买了1.2万元国库券,还入股参加兴办了很多其他事业。关广梅四位数的年收入,在当时,只相当于鲁冠球五位数年收入的零头。

回顾当年,现任本溪市商业局局长张兴东告诉记者,客观看关广梅所处的时代,她并不是国内承包租赁第一人,她的规模也不是最大的,但她提出的问题顺应了那个时代。

至于《经济日报》这样的媒体之选择关广梅,在熟悉内情的人看来,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开深度报道先河的探讨性报道,记入了中国新闻史史册。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话题还比较敏感,很少媒体敢做相关报道,而时任《经济日报》提出三贴近新闻改革方向,即:与中央精神贴得近些再近些,与实际工作贴得近些再近些,与群众脉搏贴得近些再近些。

1986年下半年起,《经济日报》组织推出了一大批提出经济工作和生活中重大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

关广梅现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1987612,《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关广梅的来信,信中建议讨论租赁企业姓资还是姓社。关广梅,一个小学六年级文化水平的企业家,把改革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封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

在这封信发表的第二天,《经济日报》历时40多天、对租赁企业这个社会热点进行大讨论,一时间群众纷纷来信,讲述对租赁企业的看法,关广梅从此成为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代言人。

而这个大讨论更大的背景是,半年前,即198711,《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的元旦社论,其中提到,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要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要联系经济改革的政策,不要联系人民日常生活。

当年经济领域基层的思想仍比较混乱。有一些地方认为厂长负责制削弱了党的领导,又退回到原来的体制。

关广梅租赁的姓资姓社大讨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展开,这场讨论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讨论本身又推动和鼓励了经济领域改革。有人说,这场旨在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讨论,为中共十三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

[page]

口齿伶俐的十三大党代表

1987年秋天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党代会上,关广梅和杭州万向节厂厂长鲁冠球、武汉市六渡桥百货公司商店副经理熊汉仙、上海嘉定县黄渡乡新陆禽蛋生产合作社社长陆荣根一起来到人民大会堂会议厅,四位来自基层的改革家,被两百多名中外记者团团包围。

会上,关广梅,这位把头发烫得落落大方的东北女性,口齿伶俐,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记者问她,是不是钱多了,政治地位就提高了?

关广梅承认,她政治地位确实提高了,但她说,那是因为她在改革中做出了一些成绩。

记者又问:在中国,办事很难,听说要办成一件事非得走后门不可,你在事业上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是否靠走后门?

关广梅说,她有时也迫不得已请请客、送点小礼物。但如今我的改革得到越来越多人支持,我不需要走后门

在被问到改革受到的阻力时,关广梅说,人们思想认识和观念上的不一致是我遇到的最大阻力不管是顺利还是遇到困难,我都将坚持改革,因为改革是中国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这是关广梅最后一次暴露在聚光灯下。第二年,东明商业集团解散,关广梅退居二线,改任蔬菜公司副总经理,1998年,她在糖酒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休,以处级待遇退休在酒类办公室。

这个曾经的改革家,她没有对任何媒体说过她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她的商业才干没有像鲁冠球那样,继续在私营经济的领域中发挥,而是退居二线。

1998年,她曾经一度当上了私营企业家,创办了自己的万美经贸有限公司,当时她笑对媒体,称自己经商的运气一直都不错。

躲避媒体回归平凡

然而,最近十年,关广梅一直躲着媒体。

她退休前所在的酒类办公室同志说,关广梅现在很好,她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正处级待遇,她的孩子也在本溪工作,一家人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你不好找她,她经常不在本溪,即使她在本溪,她也10年没见过媒体了。

可以查证的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是在1998年,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名害得我好苦,你们记者可不知道别人拿着白纸黑字挑毛病的滋味啊!人要是一上报纸,上下左右的人就只看到你的缺点,好像什么优点都没了,怪不怪?

从那之后,关广梅避开公众视线,拒绝所有媒体采访。不管是本溪市市委组织部介绍的媒体,还是中央媒体,她一概拒绝,本溪市市委宣传部想做一期纪念改革开放的节目,也找不到她。

记者打通了关广梅家电话,关广梅不在,她让家属转告记者,她现在什么都没做了,只想清清静静休养晚年。

这个出身平凡的改革家,似乎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回归平凡。

关广梅曾经租赁过的东明商场,大约有100多平米大小,现在生意仍然很兴隆,门口是香喷喷的煎饼果子摊,进去是生鲜的饺子铺、咸菜铺,杂货铺,布铺。

她曾经的事业,还在探索新的路径中继续前进。东明商场已经改制成东明经贸有限公司,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刚好从国有企业转制成股份制企业,一切和以往不同了,一切又才重新开始。

相比关广梅当时租赁经营的大手笔,她的继任者们正在本溪林立的高楼商场里寻找夹缝中的位置。而关广梅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她所代表的姓资姓社大讨论,已经被人们淡忘。

采写:本报记者杨传敏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19861987年的《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杨继绳著《邓小平时代》,卢跃刚著《关广梅现象回顾》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