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关广梅:我愿为改革趟条路

关广梅:我愿为改革趟条路

很多人对于关广梅出现在公众视线里最后、也最深刻的印象,大概要数198710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被200多个中外记者的话筒、相机、摄像机团团围住,那时,她大方、热情地回应着记者们的种种提问。

21年后,关广梅和那场由她引发的“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里无法磨灭的标志性事件。

人代会上她引起外媒关注

198710月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的媒体见面会上,几个崭新的面孔引发了西方记者的好奇。时年37岁的关广梅和其他三位企业家一起代表着80年代末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新兴力量。

在西方记者的追问下,关广梅坦率透露了她在1986年的全部年收入:44000元人民币。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这个数字是中国人平均收入的12倍。但关解释说,她真实的收入只是平均值的2.5倍,其他收益都有着多元的处理方式,比如,以奖金的形式返还给工人,做一些未来投资,以及尽可能支持国家建设。

事实上,关广梅激起西方媒体兴趣的不仅是财富数据,而是她在经济并不发达的辽宁本溪市租赁了8个食品商店,拥有1000名员工。关广梅是当年最富争议的经济人物。

1984年以后,关广梅的人生被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她在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总结出的经营方式取得了甚至超出她自己预料的效果。

1984年,她在本溪市蔬菜公司组织的承包招标中,夺标承包消防副食商店。 1984年当年,关广梅当上消防副食商店经理的第一年,就实现利润18万元。

1985年初,关广梅提出租赁经营的设想,429,她与市蔬菜公司签订了租赁经营消防副食商店的合同,在本溪市第一个开始租赁经营。

1987年伊始,关广梅又与辞职投身改革的本溪市委政研室处长李明一起合租5家副食商店,形成了以本溪市最大的东明副食商场为龙头的8家租赁经营群体——东明商业集团。

……

本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辽宁中部小城,就这样出了个改革先锋关广梅。

摸着石头过“租赁河”

关广梅的改革经验和意义究竟在哪里?200819,人民日报主办的中国经济周刊评选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百人榜》,关广梅位列其中。她的获选理由是,“辽宁本溪蔬菜公司东明商业集团总经理,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社’‘资’问题的焦点。

而事实上,关广梅像大多数改革初期的企业家一样,在改革创业初期,没有任何经验和理论借鉴的他们往往在凭一种天生的经商天分和对于市场的敏感在干事业。

1985429,她与本溪市蔬菜公司签订租赁消防副食商店的合同时,年租金指标定在20万元,合同上明文写着差1万补1万。

为了实现租赁指标,关广梅制定了领导体制变革、精简机构、调整劳动组织、扩大经营范围等十项与改革配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都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成为企业的法规。租赁当年,消防副食商店实现利润25.2万元,比上年增长40%,连续两年成为本溪市同行业第一家达到省标的企业。

然而改革的阻力和麻烦还是伴随着商场和个人不断提高的经济收益到来了。1986年开始,关广梅个人租赁经营群体与以往计划经济截然不同的崭新的经营机制、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分配方法、思想工作、社会效益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或是或非的种种关注。

承包经营者和生产工人是什么关系?如果个人说了算,工人还能不能说是企业的主人?个人承包的模式是不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关广梅,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

姓“社”姓“资”是个问题

时至今日,《经济日报》19876月开始,长达40余天的连续报道“关广梅现象大讨论”仍被作为“开我国深度报道先河”的案例,载于中国新闻理论的教案里。一直以来,都有专家认为,正是《经济日报》当年的报道和由此引发的“大讨论”,让人们在积极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再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简单推断,而是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来认识问题。

1986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和《本溪市委、市政府的一封吁请信》,文章以“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开头,既描写了关广梅实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种种成绩,更真实地反映了她在改革中面临的阻力和困惑。并在随后通过多篇深度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商业企业实行个人承包、租赁和租赁群体的经营方式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即所谓姓“社”、姓“资”的大讨论。正是这场实质上关系着中国经济改革性质认识的大讨论,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那个时期,城市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话题还比较敏感,很少有哪个报纸敢做相关的报道,《经济日报》在此做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大讨论的形式对城市经济改革给予了支持。

时任《经济日报》评论部主任,后曾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冯并在他撰写的《“关广梅现象”提出了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人们不要动辄提出姓什么问题,不要受旧框框、旧模式的影响,一遇到改革现象,一讲改革人物,就用‘社’和‘资’的陈旧尺度去衡量,观念不改革,我们将永远在姓什么问题上争论不休,徘徊不前。

这组报道后来赢得了第九届全国好新闻唯一的特等奖。198710月,关广梅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改革先锋也是个平凡人

事实上,围绕关广梅的争论凸现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面对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人们多少有些应接不暇。不过,正是在这种博弈中,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普遍认知逐渐确立起来。同时,在政策方面,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正被悄然提升。

1987年初,同样是辽宁,阜新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行租赁经营,将395户工商企业实行租赁,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

关广梅和由她引发的“关广梅现象”带给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意义已经不言而喻。然而盛名带给她的,也自然有诸多难言的苦衷。

20083月中旬,与关广梅仅在退休事务上有联系的本溪市酒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近年来推了很多媒体采访。你们不好找到她的。”几经辗转,她家里的电话“出乎意料”地打通了。 1950年出生的她现在应该58岁了,“公司不开了,什么都不干了,养老了。改革开放30年了,是值得纪念,可我没有什么可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能感觉到,她在很坚定的,回归平凡。

但即便如此,时间回到198710月,十三大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关广梅面对记者们的告白,可以作为她对于改革的宣言。“因为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人们思想认识和观念上的不一致,是人们在呼唤改革的共同目标下的不同认识,我能够理解他们。不管是顺利还是遇到困难,我都将坚持改革,因为改革是中国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本报记者王晓倩

文章来源: